本文原载于中华儿科杂志2016年02期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感染的致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初始感染的MP菌量、宿主的免疫状态以及呼吸道正常菌群的分布均可能影响MP感染的进程[1]。目前认为MP可通过黏附及细胞毒效应对呼吸道上皮造成直接损伤,也可通过免疫机制引起肺炎及其他系统损伤[2]。现介绍MP感染的主要致病机制。
一、对呼吸道上皮细胞的致病机制
1.黏附:
MP侵入呼吸道后,借滑行运动(gliding motility)定位于纤毛之间,经极化的黏附细胞器(polarized attachment organelle)黏附至上皮细胞表面,抵抗黏液纤毛清除和吞噬细胞吞噬。黏附细胞器具有一个顶端结构,包含黏附(adhesin)蛋白、伴侣分子(co-chaperone)蛋白及辅助蛋白[3]。黏附蛋白主要有P1和P30支原体感染,辅助蛋白包括高分子量(high molecular weight,HMW)蛋白、P90与P40等。
(1)P1:相对分子质量170 000,是参与MP黏附的最主要组分。缺乏P1或P1不能密集在顶端结构表面或不在顶端结构表面的合适位置,MP就不能黏附至呼吸道上皮细胞。抗P1单克隆抗体能抑制MP对上皮细胞的黏附作用,并能抑制其滑行运动[4]。
(2)P30:相对分子质量30 000,位于黏附细胞器的末端,具有较高的免疫原性,与Pl有许多共同特性。研究证实C末端富含脯氨酸重复序列的缺失会影响P30的稳定性,从而影响MP黏附和滑行[5]。
(3)TopJ:是一种伴侣分子(co-chaperone)蛋白,是黏附蛋白正常折叠的关键组分,能促进黏附细胞器成熟[6]。一旦TopJ缺失,黏附细胞器的核心蛋白不能形成典型的、有规律的细胞极化结构,P1则会呈现为异常的、抗胰蛋白酶的构象,从而影响黏附[7]。
(4)辅助蛋白:辅助蛋白在MP黏附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3]。P90与P40和P1组成一个复合体,有助于P1发挥黏附作用[8]。P41和P24组成复杂的底部结构,P41缺失会让MP在滑行的过程中与细胞主体分离[9]。而HMW蛋白包括HMW1、2、3及P28、P200、P65等,起到定位及锚定"脚手架"的作用[3]。
2.细胞毒性效应:
(1)氧化损伤:Somerson等[10]发现MP黏附于上皮细胞后,其合成的过氧化氢、超氧化物自由基协同宿主细胞自身产生的内源性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引起上皮细胞的氧化应激损伤。活性氧及过氧化物在宿主细胞内的堆积引起上皮细胞空泡变性、线粒体肿胀、细胞溶解及坏死,是损伤的重要毒力因素[11]。
(2)社区获得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毒素(community-acquired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toxin,CARDS TX):2005年Kannan等[12]在研究MP和表面活性蛋白A(SP-A)的相互作用时,发现了一种和SP-A相互结合的蛋白质,经过序列分析证实其为MP的一种新蛋白(MPN372),后又将其命名为CARDS TX[13]。CARDS TX集中于MP胞浆及黏附细胞器[14],对SP-A具有高度的亲和力。该毒素可通过细胞空泡化导致一系列病变[15]。此外,CARDS TX还可引起嗜酸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聚集,相应细胞因子表达增加,导致过度免疫反应[16]。
(3)脂蛋白:MP脂蛋白暴露于细胞外,锚定在细胞质膜上,以确保它们对邻近细胞的作用[17]。目前已发现30种不同的MP脂蛋白基因[18],多种脂蛋白有潜在的致炎作用。Shimizu等[19,20]报道MP脂蛋白通过TLR-1/2或TLR-1/2/6信号通路活化NK-κB,促进趋化因子和细胞因子产生,与淋巴细胞募集、中性粒细胞肺部浸润及炎症发生有关。
二、免疫机制导致的肺部炎性损伤
MP诱发的免疫反应复杂,涉及固有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等环节[21]。
1.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
在感染早期,MP激活宿主固有免疫系统,触发炎性反应引起患者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体外研究发现补体可通过经典和替代途径介导MP裂解,在抑制MP繁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22]。
巨噬细胞、NK细胞和树突状细胞(DCs)等多种细胞参与MP感染急性期炎性反应。肺泡巨噬细胞是宿主固有免疫的重要细胞,研究证实其在肺部MP清除中起决定作用[23]。Woolard等[24]研究发现敲除IFN-γ基因同时抑制NK细胞活性的小鼠,其清除MP的能力显著高于野生型小鼠,提示NK细胞在MP清除中起抑制作用[25]。DCs是组织中强有力的抗原提呈细胞,Sun等[26]体外研究发现MP感染肺组织来源的CD11c+ DCs可诱导特异的T细胞活化。体内研究也提示,DCs和Th细胞的相互作用影响了MP感染的发生发展[27]。
2.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
由B和T淋巴细胞介导的适应性免疫是MP感染致病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应性免疫反应可控制或预防感染,也有加重疾病严重程度的风险。
MP感染后,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包括IgM、IgG、IgE和黏膜表面的sIgA等,完整的体液免疫对抵抗MP感染很重要[28]。但体液免疫在MP肺炎中的作用尚需进一步研究,在一项糖皮质激素对重症MP肺炎的研究报道中,有一半儿童的MP抗体或冷凝集试验阴性[29]。
MP感染仓鼠模型显示肺部CD8+ T细胞增加,T细胞耗竭后病情反而较轻[30];Cartner等[31]也发现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SCID)和T细胞缺陷小鼠的肺部病变同样较轻。上述研究均提示T细胞亚群会影响疾病严重程度,CD4+Th细胞能促进肺部炎症反应,而CD8+T细胞起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有研究表明,MP肺炎患儿肺泡灌洗液(BALF)中IL-4及IL-4/IFN-γ比值显著升高,提示MP感染主要引起Th2细胞因子为主的免疫应答,Th2细胞可能会促进免疫损伤[32,33]。值得注意的是,MP感染后肺部病理变化会因宿主特性(Th1、Th2和Th17)而各异[34]。此外,在MP感染者血清和胸腔积液中,各种细胞因子如IL-1、IL-2、IL-6、IL-18等均有升高[1,34],提示多种细胞因子参与了MP感染的致病。
三、肺外表现的致病机制
1.直接侵袭:
Daxboeck等[35]对29例MP肺炎患儿血清进行实时PCR(RT-PCR)检测显示15例阳性(52%),提示存在支原体血症。另有研究发现MP可侵入肺外组织,Chiba等[36]采用RT-PCR对考虑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证实存在MP感染。但目前支原体血症和肺外MP直接侵犯的文献与病例数较少,直接侵袭在肺外表现致病中的重要性远不及免疫机制[37,38]。
2.肺外表现的免疫机制:
(1)直接免疫型:MP播散到机体各组织器官,通过脂蛋白诱导产生细胞因子,引起一系列的炎症反应,此为直接免疫型肺外表现。Stevens-Johnsen综合征、心包炎、心内膜炎和速发性脑炎、脊髓炎等可能与直接免疫机制有关[39]。
(2)间接免疫型:MP抗原与人的心、肝、肾、脑及平滑肌存在相同抗原结构,当MP感染机体后可生成相应组织的自身抗体,并形成免疫复合物引起交叉免疫反应,导致肺外其他靶器官病变[40]。MP黏附蛋白和人淋巴细胞的CD4和Ⅱ型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存在同源氨基酸序列,也可以诱发细胞杀伤和自身免疫反应[39]。多形性红斑、心肌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和迟发性脑炎、脊髓炎等可能与间接免疫机制有关[39]。
(3)血管闭塞型:MP在血源性转移过程中能诱导产生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最终导致局部血管炎或血栓性血管阻塞(直接型机制)。Yuan等[41]发现MP感染可引起脑部可逆性双侧纹状体坏死,其血清和脑脊液中的IL-6、IL-8均明显升高,认为这些细胞因子可导致纹状体局部血管阻塞。另外,全身高凝状态可通过激活化学介质(如补体)引起血栓性血管闭塞(间接型机制)[39]。MP引起血液高凝可能和MP产生多聚糖诱导单核细胞促凝血有关,其他的因素包括原发或继发的抗凝血酶原Ⅲ缺乏,蛋白C或蛋白S或两者共同缺乏,抗磷脂抗体产生等[42]。
四、胞内定植和抗原变异
1.胞内定植:
尽管传统认为MP是胞外病原体,但MP携带、慢性感染、难治等众多问题让学者想到MP胞内定植的可能[43]。Yavlovich等[44]用共聚焦激光扫描和庆大霉素抑制试验观察到MP能侵入人肺泡上皮细胞株A549细胞,并分布在细胞核周围和细胞质中。MP入侵胞内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推测MP感染可引起呼吸道局部损伤,上皮细胞膜通透性增加,使得部分MP侵入细胞内[2]。
2.抗原变异:
研究发现P1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45],P1的结构变化与特异性体液免疫关系密切,被认为是MP周期性流行的原因之一[46]。其他蛋白如P40的变异等也会影响MP的致病性[47]。
五、携带(carriage)
MP进入体内不一定都会出现感染症状,有学者认为MP可以在呼吸道上皮以携带的方式存在[48]。Spuesens等[49]报道在405名3月龄~16岁的健康儿童中,采用RT-PCR检测咽拭子MP-DNA,阳性率为21.2%,随访发现MP可在上呼吸道存在4个月,提示MP存在携带现象。有文献报道健康人群的携带率为5.7%~6.6%[50,51],体液免疫缺陷患者更容易发生MP携带[52]。但要注意的是,鉴于目前的诊断技术,区分携带或感染尚有一定困难,在判断是否为MP携带者,应详细询问其2个月前是否有过呼吸道感染病史[2]。
综上所述,MP感染之初是在呼吸道上皮滑行黏附,通过细胞毒性效应而致病,固有免疫是机体的第一道防御机制。继之,MP侵犯肺部并通过多途径侵犯其他脏器,免疫细胞尤其T淋巴细胞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导致各种病理改变,适应性免疫在此阶段起了重要作用。而机体的免疫反应又取决于抗原量、靶器官的分布以及宿主的年龄、免疫状态等。机体对MP入侵的反应,可以无症状支原体感染,也可表现出轻重不一的呼吸系统症状,还可能导致各种不同的肺外表现。(参考文献:略)
/uploads/",@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