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艾滋病日 揪出恐艾心理的罪魁祸首

世界艾滋病日_世界艾滋病日_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

首先世界艾滋病日,公众的科学素养需要进一步提高。尽管艾滋病防治知识不断普及,但仍有不少人对感染者“敬而远之”。类似握手和共同进餐也能传染艾滋病毒的误解,迄今未能完全消除。更有甚者,一些人还在潜意识里把艾滋病和道德败坏画等号,认为“这是一种很脏的病”。

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_世界艾滋病日_世界艾滋病日

罗列以上现象,并非要对“恐艾”的普通人加以苛责。如果说类似盲目恐惧是一条缠绕在公众身上的无形锁链,那么科学知识的普及无疑是砸碎这一锁链的最有力工具。公众的科学素养不提高,就不会有正确的判断力,面对以各种面目出现的误解和偏见,仍然会轻信、误传。

其次,政府部门具体应对方式有待改进。对近年来围绕艾滋病传言引发的公共事件稍加梳理,就会发现版本无奇不有,从“艾滋病扎针”事件到“滴血食物”传播艾滋病,乃至“艾滋西瓜”“艾滋牙签”等等,不一而足世界艾滋病日,且每次都或多或少引起了公众恐慌。

不可否认,部分群众健康卫生医学知识的严重欠缺,客观上为谣言传播提供了土壤,但公众科学素养的形成需要过程。此间,政府部门除了坚持深入社区与基层进行科普宣传外,还应在具体公共卫生事件中快速反应,及时发声。谣言止于智者,谣言更止于信息的公开和透明。

第三,相关制度落实的空白区应尽快扫除。按照艾滋病防治条例规定,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享有的婚姻、就业、就医、入学等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然而在以往的媒体报道中,艾滋病人在看病、择业等方面遭遇歧视和不公正对待的例子并不鲜见。不久前,就有病人因屡遭拒诊而隐瞒病情进行手术的事情发生。

艾滋病感染者群体要生存,也要发展。国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正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群体合法的发展权益。破解艾滋病感染者群体面临的种种“潜规则”和不公正待遇,要彻底扫除当前制度落实过程中存在的空白区,真正做到违法必究。

心理频道小编温馨提示:“恐艾”现象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几多反思。消除歧视,科学应对,并非只是某些人或某些部门的事情,而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面对艾滋病感染者群体,传递平等、尊重的正能量,你我有责。

/uploads/",@me) /}


解锁后查看全文
善款将用于艾滋感染者及艾滋儿童公益
——◆ 大家都在看◆ ——
——◆ 相关推荐◆ ——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供参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