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 ,
A+医学百科 >> 艾滋病
红丝带是国际上用来表示对抗艾滋病的标志.
艾滋病,也称为爱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或后天免疫缺乏综合症的英语全称“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缩写“AIDS”的音译,是一种受人类免疫缺乏病毒(又称艾滋病病毒, 简称HIV)感染后, 引发的一种综合症。艾滋病本身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综合症。艾滋病病毒本身并不会引发任何疾病,但它会破坏人体免疫系统. 当免疫系统被艾滋病病毒破坏后,人体就容易感染其他的疾病, 这种无法抵抗其它疾病的状态和感染上其它疾病后表现出来的综合症状就是艾滋病。
尽管目前研制的药物能够抑制病毒的活性、减缓病程发展,间接减少感染后的死亡率和致病率,但事实上仍未有任何药物获得证实能根治艾滋病,因此艾滋病目前已是全世界疾病监测的重要指标之一,各国政府也透过立法试图控制传染的规模并借由各种教育宣传手段,增加全人类对该疾病的认识。
目录
历史
多数学者认为人类免疫缺乏病毒是20世纪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蔓延开来。艾滋病病毒和其它在很多灵长类动物中发生的引起类似艾滋病的病毒有密切关系,并曾一度被认为是在二十世纪初期从动物传染给人类的,尽管有一些证据表明在更早的一些个别案例中可能已经有艾滋病在传播了。但是传播的具体的动物源、时间和地点(或者有多少传播来源)都是未知的。与人类的艾滋病病毒病毒相同的病毒在非洲的小人猿(黑猩猩)中都有发现,但这并不能确定艾滋病的来源就从黑猩猩到人类,或人类和黑猩猩的来源是从第三方获得的。
流行病学
艾滋病这种全球性的传染病没有显示出感染减慢的趋势。截至2005年底世界上约有3860万人正受到艾滋病的侵扰,仅该年便造成约3百万人死亡,当中约57万是儿童,三分之一的死亡案例发生在非洲撒哈拉以南,间接造成经济发展迟缓以及人力资本的匮乏,超越了疾病本身的层次,后天免疫缺乏综合症使得社会议题更加棘手。根据统计,每天有1800名新生儿一出生就感染上艾滋病毒,45%的感染儿童在2岁之前死亡。如果这种趋势继续发展,估计全球艾滋病的死亡数字将达到像黑死病或西班牙流感的死亡数字。
在西方国家,由于对安全性行为的教育,艾滋病病毒的感染率开始有减慢的迹象。但是,在一些特殊人群中,感染率有再次升高的迹象。例如,在英国,诊断为艾滋病的人数从2000年到2001年上升了26%。主要涉及到公众健康工作者,伴随着非法的性工作者和毒品注射者,艾滋病将仍然是一个问题。艾滋病的死亡率也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因为有了被证明能有效的压制艾滋病病毒的用于治疗艾滋病的药物。
然而在第三世界国家,经济状况以及缺乏性教育都使得感染率维持在很高的比例。一些非洲国家有高达25%的成人劳动力人口是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当这些人口表现出艾滋病的病症时,他们将失去工作的能力,同时需要医疗保护。这很可能引起本地区社会和国家的衰退,进一步增加了他们必须面对的困难。这个地区的很多政府多年来一直否认这个问题的存在,直到现在才开始对这种情况进行工作。缺乏医疗保护,对疾病及其起因的无知,以及教育和治疗的资金问题是第三世界艾滋病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艾滋病毒有二种: 艾滋病病毒-1, 艾滋病病毒-2。艾滋病病毒-1 是最普遍流行。 艾滋病病毒-2 则基本只在西部非洲地区。
中国大陆的艾滋病情况
中国大陆地区第一次发现艾滋病是在1985年6月,从一名阿根廷游客身上发现,最后这位病人在协和医院因并发症死亡。截止到1989年底,大陆地区已经发现艾滋病感染者172名,其中大部分是吸毒人士。当年在云南吸毒人群中发现艾滋病标志著中国艾滋病开始流行。
2007年11月29日,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卫生部、联合国艾滋病中国专题组联合举行《中国艾滋病防治联合评估报告(2007年)》专题新闻发布会,公布了中国2007艾滋病最新资料,截至2007年10月底,全国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223501例,其中艾滋病病人62838例,死亡报告22205人。截至2007年底我国现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约70万,全人群感染率为0.05%,其中艾滋病病人8.5万人,2007年新发艾滋病病毒感染者5万,因艾滋病死亡2万人,在5万新发感染者中,异性性传播占44.7%,男性性传播占12.2%,注射吸毒传播占42%,母婴传播占1.1%。
虽然艾滋病教育在中国已逐步展开,但社会上普遍对艾滋病和感染者仍然认识不足和带有歧视。
艾滋病传播途径
艾滋病传染主要是通过性行为、体液的交流而传播。体液主要有:精液、血液、阴道分泌物、乳汁、脑脊液和有神经症状者的脑组织中。其他体液中,如眼泪、唾液和汗液,存在的数量很少,一般不会导致艾滋病的传播。
性交传播
艾滋病病毒可通过性交传播。生殖器患有性病(如梅毒、淋病、尖锐湿疣)或溃疡时,会增加感染病毒的危险。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精液或阴道分泌物中有大量的病毒,通过肛门性交,阴道性交,就会传播病毒。口交传播的机率比较小,除非健康一方口腔内有伤口,或者破裂的地方,艾滋病病毒就可能通过血液或者精液传染。一般来说,接受肛交的人被感染的可能非常大。因为肛门的内部结构比较薄弱,直肠的肠壁较阴道壁更容易破损,精液里面的病毒就可能通过这些小伤口,进入未感染者体内繁殖。这就是为什么男同性恋比女同性恋者更加容易得艾滋病病毒的原因。
血液传播
输血传播:如果血液里有艾滋病病毒,输入此血者将会被感染。血液制品传播:有些病人(例如血友病)需要注射由血液中提起的某些成份制成的生物制品。 如果该制品含有艾滋病病毒,该病人就可能被感染。随着全世界对艾滋病的认识逐渐加深,基本上所有的血液用品都必须经过艾滋病病毒的检验,所以在发达国家的血液制品中含有艾滋病病毒的可能性几乎是零。
共用针具的传播
使用不洁针具可以使艾滋病毒从一个人传到另一个人。例如:静脉吸毒者共用针具;医院里重复使用针具,吊针等。另外,使用被血液污染而又未经严格消毒的注射器、针灸针、拔牙工具,都是十分危险的。
母婴传播
如果母亲是艾滋病感染者,那么她很有可能会在怀孕、分娩过程或是通过母乳喂养使她的孩子受到感染。但是,如果母亲在怀孕期间,服用有关抗艾滋病的药品,婴儿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可能就会降低很多,甚至完全健康。有艾滋病病毒的母亲绝对不可以用自己母乳喂养孩子。
艾滋病病毒的感染
后天免疫缺乏综合症患者所遭遇严重的病理呈现,主要源自于人类免疫缺乏病毒的感染。此病毒属于一种反转录病毒,主要针对人类免疫系统重要的组成进行感染并改变其运作模式,包括辅助型T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细胞(dendritic cell)等,其中又以直接破坏细胞膜上具有CD4辨识蛋白特征的T细胞(简写作CD4+T细胞)的结果最为严重,因为CD4+ T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辨识外来物质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一旦CD4+T细胞受到感染而不表现CD4辨识蛋白,或甚至造成此种细胞死亡,导致每微升血液中CD4+T细胞数量低于200时,细胞免疫(cellular immunity)就几乎完全失去功能,进而导致平时不易感染健康人类的微生物得以大肆入侵,由于受艾滋病病毒感染个体无法有效分辨敌我,最后导致严重的各种感染症,总称后天免疫缺乏综合症, 即通常说的艾滋病。
根据流行病学统计,在未使用抗反转录病毒药物治疗的情况下,自感染病毒至出现症状的潜伏过程的中位数约为9至10年,自正式出现后天免疫缺乏综合症起算,存活时间的中位数亦仅有9.2个月. 然而,临床观察到的疾病进程速度受到许多因素影响,在个体之间有很大的变异,短则两周、长可达20年。一般年长者免疫力较差,因此相对于年轻患者而言,病程发展迅速的风险较高;医疗的品质和同时存在的感染症(如结核)也会使得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处于较为不利的状态; 遗传也左右了感染过程和感染后的状况,有些人因带有编号为CCR5-Δ32的突变基因,对特定的艾滋病病毒病毒株具有抵抗力。此外,由于艾滋病病毒病毒本身在演化过程中亦会产生变异,不同品系也可引起不同程度的临床表现。
艾滋病病程与症状
从感染艾滋病病毒到发病有一个完整的自然过程,临床上将这个过程分为四期:急性感染期、潜伏期、艾滋病前期、典型艾滋病期。不是每个感染者都会完整的出现四期表现,但每个疾病阶段的患者在临床上都可以见到。四个时期不同的临床表现是一个渐进的和连贯的病程发展过程。
急性感染期
艾滋病病毒侵袭人体后对机体的刺激所引起的反应。病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还会发生乏力、出汗、恶心、呕吐、腹泻、咽炎等。有的还出现急性无菌性脑膜炎,表现为头痛、神经性症状和脑膜刺激症。末梢血检查,白细胞总数正常,或淋巴细胞减少,单核细胞增加。急性感染期时,症状常较轻微,容易被忽略。当这种发热等周身不适症状出现后5周左右,血清艾滋病病毒抗体可呈现阳性反应。此后,临床上出现一个长短不等的、相对健康的、无症状的潜伏期。
窗口期
从受到艾滋病病毒感染,到体内产生出艾滋病病毒抗体,这一段时间称为窗口期。在窗口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血液检测查不到艾滋病病毒抗体,结果呈阴性。窗口期的长短个体有差异, 一般6周到6个月,平均为3个月。
潜伏期
感染者可以没有任何临床症状艾滋病初期,但潜伏期不是静止期,在这段时间内,病人体内有足够的T细胞,可以抵抗病毒。但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或机体遭到疾病侵袭或创伤时,病人体内的T细胞却一直不断再减少。减少到一定程度,就会开始有疾病发生。多半没有任何症状可能长达十年以上。这对早期发现病人及预防都造成很大困难。
艾滋病前期
潜伏期后开始出现与艾滋病有关的症状和体征,直至发展成典型的艾滋病的一段时间。这个时期,有很多命名,包括"艾滋病相关综合症"、"淋巴结病相关综合症"、"持续性泛发性淋巴结病"、"艾滋病前综合症"等。这时,病人已具备了艾滋病的最基本特点,即细胞免疫缺陷,只是症状较轻而已。主要的临床表现有:
典型的艾滋病期
有的学者称其为致死性艾滋病,是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最终阶段。此期具有三个基本特点:
艾滋病的终期,免疫功能全面崩溃艾滋病初期,病人出现各种严重的综合病症,直至死亡。
临床特点发病以青壮年较多,发病年龄80%在18-45岁,即性生活较活跃的年龄段。在感染艾滋病后往往患有一些罕见的疾病如肺孢子虫肺炎、弓形体病、非典型性分枝杆菌与真菌感染等。持续广泛性全身淋巴结肿大。特别是颈部、腋窝和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更明显。淋巴结直径在1厘米以上,质地坚实,可活动,无疼痛。并发恶性肿瘤。卡波西氏肉瘤、淋巴瘤等恶性肿瘤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约30%艾滋病例出现此症状,出现头痛、意识障碍、痴呆、抽搐等,常导致严重后果。诊断病毒抗体阳性,又具有下述任何一项者,可为实验确诊艾滋病病人。若抗体阳性者体重减轻、发热、腹泻症状接近上述第1项时,可为实验确诊艾滋病病人。治疗艾滋病
目前还没有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治愈艾滋病,每年仍有大量的病患死于艾滋病,特别是在缺乏有效疗法和药物的第三世界的患者。现在昂贵的艾滋病的治疗方法主要针对艾滋病病毒病毒,目前仍未证实有任何方式有效,虽说鸡尾酒疗法的发明大大延缓了感染者的发病时间,也使感染者体内的病毒数可以降低至无法验出的状况,不过有些感染者对鸡尾酒疗法有强烈的副作用,医学界均认为艾滋病尚不能称之为可以治愈的疾病。此外,预防艾滋病的疫苗仍在研制中,但进展很慢。
目标:减少HIV相关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减少非艾滋病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使患者获得正常的期望寿命,改善生活质量;2)抑制病毒复制使病毒载量降低至检测下限;3)重建或者维持免疫功能;4).减少免疫重建炎性反应综合征;5).减少HIV的传播、预防母婴传播。
目前国际上共有六大类30多种药物(包括复合制剂),分为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RTIS)、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NRTIS)、蛋白酶抑制剂(PIS)、整合酶抑制剂(raltegravir)、融合抑制剂(FIS)及CCRS抑制剂(maraviroc)。中国内的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V)药物有NNRTIS、NRTIS、PIs和整合酶抑制剂四类,共12种。
预防艾滋病
已知的艾滋病感染的途径就是体液的交换。艾滋病完全可以通过下面的措施来预防。
唾液传播艾滋病病毒的可能性非常小。所以一般接吻是不会传播的。但是如果健康的一方口腔内有伤口,或者破裂的地方,同时艾滋病病人口内也有破裂的地方,双方接吻,艾滋病病毒就有可能通过血液而传染。汗液是不会传播艾滋病病毒的。艾滋病病人接触过的物体也不可能传播艾滋病病毒的。但是艾滋病病人用过的剃刀,牙刷等,可能有少量艾滋病病人的血液;毛巾上可能有精液。如果和病人共用个人卫生用品,就可能被传染。但是,因为性乱交而得艾滋病的病人往往还有其他性病,如果和他们共用个人卫生用品,即使不会被感染艾滋病,也可能感染其他疾病。所以个人卫生用品不应该和别人共用。
读者注意事项蚊虫不会传染艾滋病病毒
蚊虫的叮咬可能传播其他疾病(例如:黄热病、疟疾等),但是不会传播艾滋病病毒。蚊子传播疟疾是因为疟原虫进入蚊子体内并大量繁殖,带有疟原虫的蚊子再叮咬其他人时,便会把疟原虫注入另一个人的身体中,令被叮者感染。蚊虫叮咬一个人的时候,它们并不会将自己或者前面那个被吸过血的人血液注入。它们只会将自己的唾液注入,这样可以防止此人的血液发生自然凝固。他们的唾液中并没有艾滋病病毒。而且喙器上仅沾有极少量的血,病毒的数量极少,不足以令下一个被叮者受到感染。而且艾滋病病毒在昆虫体内只会生存很短的时间,不会在昆虫体内不断繁殖。昆虫本身也不会得艾滋病。
世界艾滋病日
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这天旨在提高公众对艾滋病病毒病毒引起的艾滋病在全球传播的意识。订为12月1日是因为第一个艾滋病病例是在1981年此日诊断出来的。世界艾滋病日的标志是红绸带,表示对艾滋病病毒阳性者及与他们共同生活者的关怀与接纳,并团结一致对抗爱滋。
红丝带的由来及涵义
20世纪80年代末,人们视艾滋病为一种可怕的疾病。美国的一些艺术家们就用红丝带来默默悼念身边死于艾滋病的同伴们。在一次世界艾滋病大会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齐声呼吁人们的理解。此时,一条长长的红丝带被抛在会场的上空。支持者将红丝带剪成小段,并用别针将折叠好的红丝带标志别在胸前。含义:她象征着我们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关心与支持;象征着我们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平等的渴望;象征着我们要用"心"来参与预防艾滋病的工作。
视频: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艾滋病
北京地坛医院制作的艾滋病知识科普视频
艾滋病知识科普视频:艾滋病就在你身边
北京性病艾滋病预防协会制作
参看健康问答网关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相关提问
站外链接
艾滋病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乙类法定传染病。
人类免疫缺乏病毒感染为台湾第三类法定传染病。
免疫失调: 淋巴及补体系统的免疫缺陷 (ICD-10:D80-D85)
原发性
抗体/体液免疫缺陷 (B细胞)
低丙球蛋白血症
X染色体相关无丙种球蛋白血症· 暂时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
异常丙种球蛋白血症
选择性免疫球蛋白A缺乏症· 选择性免疫球蛋白G缺乏症· 选择性免疫球蛋白M缺乏症· 高免疫球蛋白M综合征(2、3、4、5型)· 伴湿疹血小板减少的免疫缺陷综合征· 高免疫球蛋白E综合征
其它
普通变异免疫缺陷· 着丝粒不稳定及面部异常免疫缺陷综合征
细胞介导型 (T细胞)
胸腺发育不全:功能不足 (迪乔治综合征)· 功能抗奋 (内泽洛夫综合征, 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
周边: 嘌呤核苷磷酸化酶缺乏症· 高免疫球蛋白M综合征 (1型)
重症联合免疫缺陷 联合免疫缺陷 (B+T)
X-连锁: X-连锁重症联合免疫缺陷
常染色体:腺苷脱氨酶缺乏症· 组织细胞性网状细胞增多综合征· Zap-70酪氨酸激酶缺陷· 裸淋巴细胞综合征
艾滋病
淋巴细胞减少
特发性CD4+淋巴细胞减少症
补体缺陷
C1抑制剂 (血管性水肿/遗传性血管性水肿)· 补体C2成分缺乏症
传染病 - 法定传染病
台湾
第一类
第二类
第三类
第四类
第五类
中国大陆
甲类
乙类
丙类
香港
疾病百科 - 传染病
相关概念
病原微生物
病毒性感染
立克次体病
细菌感染
深部真菌病
螺旋体感染
原虫病
蠕虫病
朊粒病
抗感染药物
其它
出自A+医学百科 “艾滋病”条目 %E8%89%BE%E6%BB%8B%E7%97%85 转载请保留此链接
关于“艾滋病”的留言:
/uploads/",@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