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艾症患者需要进行心理治疗

恐艾族”大多有一定躯体症状,如胸痛、心悸、疲乏,头晕、头痛、腹痛、体重下降、咳嗽、便秘、视物旋转等,这类人群会反复上网查询、拨打咨询热线,或去做艾滋病抗体检测,或者在多家医院做过非常全面的检查却仍查不出具体是什么疾病,却又总对阴性结果持怀疑态度。

由于该人群拒绝承认自己是心理疾病,对自己因恐惧导致的种种情志方面的问题没有正确认识和及时疏导,从而导致身体、心理出现一些不适的症状。究其诱因恐艾,形式是多种多样,如有因为在理发店理发时刮胡子刮破皮后,认为理发店的刮刀不干净,会被血液传播得艾滋病,之后出现反复洗脸症状;有的参加无偿献血后,担心采血时所使用的针头不干净,怕自己被传染艾滋病的,对血产生恐惧;有的则是在乘坐公交车时遭“性骚扰”后出现担心会被染上艾滋病;更多的则是在进行了高危性行为后产生害怕感染艾滋病心理……

病痛的原因是过度焦虑偏执人格

“不管是什么诱因导致的恐惧艾滋病心理,此类人群均有类似的心理状态。常见的有强迫、疑病、焦虑等几种症状,同时伴有抑郁、恐惧情绪。”专家称,“恐艾族”大多非常关注自身健康。有些患者还易自我强化,不断给自己暗示。情绪是可以引起生理反应。如紧张焦虑时,会有出汗、胃肠蠕

123

动缓慢、便秘、心慌等不舒服的感觉。普通人过一阵子就会对此释怀,而“恐艾者”只会定向地认为这是自己“有艾滋病”的表现,哪怕检测查不出来。

渣U年级坦言:“我们收治过一些恐艾症患者,让这些患者一直查不出病因却感到受‘病痛’折磨的真正原因是心理冲突,过度焦虑、内心道德冲突和偏执人格,使得任何检测都没有说服力。如果该类患者心病不除,任何检测在这些所谓的‘阴性感染者’面前都没有说服力,他们还会执著于寻找所谓的‘病根’。”

恐艾症患者需心理治疗

在接触中,专家发现很多患者存在着激烈的内心冲突。他们大多有过高危性行为,而这往往在他们的道德标准体系中是“不道德行为”。“发生性行为,用心理学的语言来说,是‘本我’的需要,而‘超我’在道德层面指责他们,‘你这样做不对,是要受到惩罚的’。”专家分析说,由于最后道德战胜了本能,他们在潜意识中选择了“得病即受惩罚”,是对错误行为负责,以此来为自己的行为开脱,逃避内心的折磨。实际上,这是一种内心防御机制的合理化,为了证明自己是正确的,宁可让自己变成内心最恐惧的“艾滋病病人”。

对于这些恐艾症患者,医学专家的结论和检测结果重复百遍也是无力的,他们最需要的是接受心理治疗,打开心结,弄清楚是什么经历、哪些内心冲突,

123

让他们陷入‘艾’的迷思中执迷不悟。。其实,这种病症也反映出该类人群的性格缺陷。面对这一群体,对他们及时地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再适时开些抗焦虑药,用以缓解、排除内心的疑虑,进而帮助来访者澄清情绪困扰,质询患者认知偏差,帮助其客观评估自身状况(包括风险水平、躯体症状、情绪与行为冲突等),学习有效管理情绪,恢复社会功能。

专家提醒不要因“恐艾”而拒绝性

很多“恐艾”者同时是“恐性”者,他们通常在经历过高危性行为后出现“恐性”心理甚至拒绝性爱,认为性行为是艾滋病传染的极高危行为。“恐艾”者的“恐性”心理一般与童年经历的性冲突有关,当下的性冲动将成长过程中的性冲突与性恐惧唤醒,并与个体的道德观相冲突,因此当事人会觉得不道德、耻辱、不舒服,所以要压抑性。这类人可以通过心理治疗对性重新认识,可以逐渐打开心结,消除“恐艾”与“恐性”。

在远离艾滋病和“恐艾症”方面,应做到:①性生活做好防护。只要不“乱交”,固定性伴侣就不会感染艾滋病,但根据近几年临床病例看,固定性伴侣更容易使人放松警惕,少用甚至不用安全套。②拒绝多个性伴侣。多个性伴侣容易感染艾滋病与个体在多个性伴侣交往中感染性病分不开恐艾,个体在患上性病后更容易感染艾滋病病毒。

123

/uploads/",@me) /}


解锁后查看全文
善款将用于艾滋感染者及艾滋儿童公益
——◆ 大家都在看◆ ——
——◆ 相关推荐◆ ——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供参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