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艾症也叫艾滋病恐惧症,患者怀疑自己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或者非常害怕感染艾滋病,并有洁癖等强迫症表现,表现出精神抑郁、情绪变化多端、严重失眠、对周围事物淡漠、体重下降和周身不适等反应。病人因为长期的精神紧张,心理压力过大,产生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从而产生一系列症状。
艾滋病恐惧症是一种对艾滋病的强烈恐惧,并伴随焦虑抑郁,强迫疑病等,多种心理症状和行为异常的心理障碍。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艾滋病恐惧者,不仅仅是由于对艾滋病的临床表现和传播途径的片面性认识和错误理解,相当一部分人的恐惧心理和本身的性格基础以及其他心理障碍有密切关系,尤其和焦虑障碍关系密切。艾滋病恐惧者可以是有过高危行为的人,也可以是没有过高危行为的人恐艾,恐惧完全出自自己的主观想象和联想。
艾滋病恐惧症一般可分为四种类型。
一:焦虑型艾滋病恐惧症。
临床表现为想到或看到艾滋病这三个字及相关报道,就会出现紧张不安和烦躁情绪;经常提心吊胆,担心自己已感染或会被感染艾滋病;经常处于高度警觉状态,如临大敌。同时也可能伴有各种躯体症状,如坐立不安,来回走动,唉声叹气等。焦虑型艾滋病恐惧症一般不会反复求医,四处检查,回避行为也不明显。此类型艾滋病恐惧症通过艾滋病知识的教育和相关的心理治疗可以得到缓解。
二:恐惧型艾滋病恐惧症。
临床表现的中心症状为恐惧。表现为对艾滋病及与艾滋病有关的一切东西和场所的恐惧。如知道艾滋病可以通过血液传播,于是对血液表现出极度的恐惧;对吸毒人员、性工作者及艾滋病病人表现出恐惧反应;对于医院里的针具,公共厕所表现出恐惧反应等。在接触到所恐惧事物的时候,会出现心慌,出汗,肌肉紧张颤抖等植物性神经系统紊乱症状。恐惧型艾滋病恐惧症一般不会反复求医,四处检查,但回避行为比较明显。此类型,艾滋病恐惧症仅通过艾滋病知识的教育效果不明显恐艾,需要结合针对恐惧症的心理治疗。
三:强迫型艾滋病恐惧症。
临床表现为担心自己会被传染艾滋病,处处过分小心谨慎,极力回避各种可能被感染的场所。如不敢使用公共厕所,不敢接触血液制品,而且伴有反复清洗行为,表现在当接触了自己认为可能被感染的物品后,需要反复大量的清洗,如洗手、洗澡、洗衣服等。甚至终日闭门不出,严重损害了患者的社会功能。患者可能知道这样做完全没必要,但无力控制也无法摆脱,伴随强烈的内心冲突,非常苦恼,可同时伴有其他强迫症状。强迫型艾滋病恐惧症一般不会反复求医四处检查,但回避行为比较明显,社会功能受损严重。此类型艾滋病恐惧症通过艾滋病知识的教育效果不明显,需要结合针对强迫症的心理治疗。
四:疑病型艾滋病恐惧症。
此类型艾滋病恐惧症最为常见。患者认为自己已经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因此反复检查四处求医,经多次检查结果为阴性,仍不能消除自己的恐惧和担心。即使是权威机构的结果,也不相信怀疑检查过程的各个环节,事后反复回忆检查过程。对和艾滋病类似的症状非常敏感,如一旦发现发热,全身无力,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就认为自己得了艾滋病,极度恐惧,如临大敌,万念俱灰。疑病型艾滋病恐惧症主要表现为反复求医四处检查,不相信检查结果,顽固的担心或坚信自己已经被感染了艾滋病。此类型艾滋病恐惧症需要艾滋病知识的教育,同时需要结合针对疑病症的心理治疗。
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会感染艾滋病。
艾滋病病毒是一种非常脆弱的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弱,离开人体后常温下存活时间很短。美国疾控中心证明,干燥环境中,艾滋病病毒的活性会在几小时内降低90%-99%;60℃三小时或80℃三十分钟就可以灭活艾滋病病毒;常用消毒药品都可以杀灭艾滋病病毒,艾滋病病毒比乙型肝炎病毒的抵抗力低得多,对已经肝炎病毒有效消毒和灭活方法均适用于艾滋病病毒。
在工作和生活中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一般接触,如握手、拥抱、礼节性接吻、共同进餐以及共同劳动工具,办公用具,钱币等不会感染艾滋病病毒。
艾滋病病毒不会经马桶圈、电话机、餐饮具、卧具、游泳池或公共浴池等公共设施传播。
咳嗽和打喷嚏不会传播艾滋病病毒。
蚊虫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病毒。
/uploads/",@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