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艾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对艾滋病的相关知识掌握不够准确,一个是了解相关知识,但就是不能说服自己,这就属于恐艾心理问题了。
所以要区分是哪种情况。
针对第一种情况,需要详细了解艾滋病的基本知识,包括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性接触,血液和母婴。知晓日常生活接触不传染,也不存在间接接触感染的案例。高危行为后经过最长窗口期进行抗体检测结果为阴性,就可以彻底排除。比如题主目前已经4个半月了,抗体检测结果如果是阴性就可以不用再考虑艾滋病的问题。但此时如果还在纠结,“万一我是特殊的个体,暂时抗体检测不出来,下次抗体检测阳性怎么办?”,可能就属于恐艾心理问题了。
针对恐艾心理问题,作为二级心理咨询师,我的经验告诉我,恐艾只是表象,背后一定有深层次的原因,但需要专业的咨询师和恐艾者做深入沟通后才能探索得知。其实,恐艾者的状况在非专业人士看来,可能比较费解,甚至感觉他们就是矫情,但其实他们也过得特别辛苦。而且和周围的人讲,经常不被周围人理解,周围人会觉得,都和你说了不会感染,怎么还纠结不放?但作为咨询师,我特别理解他们的纠结,他们其实好像陷入了思维死循环,找不到出口,就像自己为自己编织了一个网,怎么挣扎,思绪始终陷在这个无解的循环中,突破不了这个网。
关于恐艾心理问题怎么办,我已经回答过,在这里再和大家聊聊。但针对这样个性化的问题,我在后面提到的一些普适的方法未必对个人适用,大家可以针对自己的情况鉴别应用。
一直以来,有个奇怪的现象,和王医生咨询问题最多的是恐艾的人,而那些真正有高危行为,可能有感染风险的人,反而咨询的比较少。恐艾的人有的甚至没有实质性的危险行为,但就是担心不已。有的虽然发生过危险行为,窗口期后抗体检测也是阴性的,但就是觉得感染了。所以,我觉得特别有必要和大家探讨一下,恐艾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
其实,恐艾问题比较复杂,但是王医生通过几年的观察,总结原因可能有如下几点:
一个是个性人格特征的影响。一般恐艾的人通常自我要求比较高,容易追求完美。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不允许自己出现错误,精准是他们的人生信条。有些发生过一次婚外性行为的人,事后发展成了恐艾,他们自觉对不起爱人,对不起孩子。当然,发生婚外性行为确实不对,但是已经发生了恐艾,这时需要提醒自己以后该怎么做,而不是寻找证据证明自己感染。还有一些人具有灾难化思维特征,容易把事情的结果想的特别糟糕。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积极思维的人,通常是银行还没抢,就筹划500万怎么花。而消极思维的人,通常是银行还没抢,就想着自己进监狱了。
人的个性无所谓好坏,扬长避短是最重要的。那些自我要求比较高的朋友尽量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人生没有事事完美。而且,在过去的岁月里,因为总是紧绷自己的神经,错过很多可以轻松享受的机会。但放松去过,人生似乎也没有太多不同。这个大家可以用行为实验去验证,比如某一天我们穿的不再像以前那样整整齐齐,然后问问周围的朋友对自己的印象是否改变。大多时候,周围人并没有因为这些细节对你的印象发生改变,而是我们自认为他们可能不习惯我们的穿搭。我们特别容易用自己的感受代替周围人对自己的感受,而这些感受未必准确,而我们也从未去求证过。
其次,工作生活中容许自己出现失误,但是失误后学会反思,从中汲取成长的机会。因为我们没办法回到过去那个出错的时刻,除非我们有时光机,但那都是动画片和科幻片里的东西。我们再怎么后悔自责都没办法改写确定的事实。而我们却可以改写对这些事实的看法,不让这些看法给自己带来进一步的伤害。
还有一个可能会引发恐艾的原因,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压力事件。比如有学生面临高考或者考研的压力,此前又恰好有危险行为,或者是从专业角度讲,不能称之为危险的行为,用腹泻、皮疹、淋巴结肿大等这些症状往上靠,特别焦虑,甚至干扰了自己复习备考,这就是压力事件导致的恐艾。
为什么压力事件会导致恐艾。因为我们可能担心考试失败,所以想用另外一个事件为自己可能的失败寻找一个理由,这样真的不成功的时候,就没有那么自责。我们大多时候不承认自己的这种状态,那是因为这种操作通常是在潜意识形态里完成的,我们意识不到而已。
针对灾难化思维和压力事件怎么办?我们会发现压力事件解决后,恐艾问题也就消失了。给大家讲一个我亲身经历的一个例子。一个小朋友,发生了戴套行为和无套口的行为,抗体检测阴性。但就是担心安全套会不会破了,造成自己感染。然后各种网上搜索,用上面罗列的症状和自己进行比对。还看各种疫情数据,研究各种传播途径的感染者构成比例和感染几率,包活各种检测方法的窗口期。我后来了解到,他马上要高考。我告诉他说,好好学习吧,高考之后,一切都不再是问题。随后,他还是会用各种症状问我:王姨,我口腔溃疡了,是不是白色念珠菌感染?王姨,晚上被蚊子咬了一个大包,早上醒来就没有了,是不是免疫力低啊?王姨,我轻捏手臂,里面摸到好多颗粒的东西,是啥呢?王姨,这个急性期症状多久啊恐艾,我今天按手,俩关节都特别疼,好像不大对啊。王姨,感觉心态不行了,我这又烂嘴角了。王姨,手一碰桌子,出现红色的包。王姨,总觉得怪怪的,我现在特别容易出汗,下雨天我出门步行也是大汗淋漓。王姨,我被人一抓就红的鼓起来,是不是免疫力特别低啊?王姨,今天去体检了一下血常规,淋巴比例高啊?
高考结束后,录取通知来了。小朋友特别兴奋地主动告诉我,王姨,我上的某某高校体检通过了,这个高校体检特别严,HIV这块完全排除了。然后自言自语道:现在想想之前真的很怪,在行为上就没什么危险,但偏偏就是认为套破了,紧接着一系列症状全对号了,感觉这些太奇怪了。然后我回复他,其实我曾经说过,高考过后,一切都不再是问题。他回复我说,好像确实是这样。从此,再也没有拿症状咨询过我。这就是非常典型的压力事件造成的恐艾。
为什么把灾难化思维和压力事件这两个放到一起,我们会发现压力事件导致恐艾的人,他们也会有一些糟糕至极的想法,他们会把事件结果想象的过于糟糕。还是以考试为例,他们会认为考不上大学或者考不上研究生自己的人生就完了,没有出路了,可是谁能保证自己一定就能考上大学或者考上研究生,每年那么多考生,怎么可能每个人都考上?如果事事都抱着“必须、一定要”的想法,无形中会给自己制造强大的压力,而且当结果达不到的时候就会形成巨大的心理反差。我们都期待美好的结果,但谁能保证不好的结果就不会发生,我们要在可能的情况下去努力改变不好的结果,而在不能改变的时候学会接受。总结一句话: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人生会轻松顺畅很多。
此外,网络上一些鱼龙混杂的信息,可能会有误导作用。有朋友曾开玩笑说,网络查病,癌症起步。虽然有夸大的成分,但也说明有些网络信息的真实性令人堪忧。对于一些自然科学的问题,我们参考一些网上的观点没什么大问题。但是对于医学,大部分人没办法一下子做出客观的判断,而不准确的信息却强化了搜索者的不正确认知和负向情绪。
俗话说:网络一入深似海,从此理智是路人。非专业人士很难甄别信息的真伪,所以知道向专业人员求助就变得至关重要。目前,医学专业领域划分很细。大的方向说,内科就很少知道外科的事情。再细分到眼科、耳鼻喉科、内分泌科、神经科等等,相互之间的了解与非专业人士没有太大区别,所以一定要向本专业领域的医生咨询相关问题,不要随意搜索。
接下来一个原因是,恐艾者自我暗示的不断强化。举个例子,一个孩子,如果家里人都说她不爱学习,可能刚开始还没什么,但是家长不断反复在孩子面前这样说,慢慢你会发现,这个孩子真的越来越不爱学习,这就是负向强化的典型。网络上搜索越来越多的不专业信息,让搜索者越来越相信自己的症状就是感染了。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暗示多了,就会让自己越来越相信可能那就是事实。
所以,我们多做积极自我暗示。包括催眠等高大上的技术在内,都有暗示的作用在里面。从小分开的同卵双胞胎在不同家庭中成长,父母教养方式和期待的不同,会让孩子未来有很大的差异。因为同卵双胞胎摒弃了生物学的差异,也就是基因的问题,主要都是后天培养的不同,这其中父母的期待,就具有暗示的作用。所以,当我们想变得更积极乐观的时候,就多做一些积极的暗示。比如,恐艾的朋友以前会这样想,我这么多症状,一定是感染了。今后换成这样想,我没有感染,是我想多了。我的症状并不是HIV引起的,和HIV无关。慢慢你会发现意想不到结果。
针对如何应对恐艾问题,我们最后总结一下: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面对可能发生的糟糕结果。学会正确求助,尤其是对专业性很强的医学类知识,知道向相关专业医生寻求帮助。坚持并相信自我暗示的作用,多做积极的、正向的自我暗示。如果很难通过自我调适的方法获得心理解脱,那就求助于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让咨询师帮你一起走出心灵困境。
/uploads/",@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