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王医生,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多年,同时是一名心理咨询师。
此为长文,请朋友尤其是恐友务必耐心看完。我会先为大家解读一个真实案例,通过真实案例让大家看到恐艾的心理特征。接着为大家解读人们为什么大多恐惧艾滋病,而不是恐惧别的疾病。最后,王医生会详细解读恐艾成因和一些普适的应对方法。
先给大家介绍一个现实压力事件导致的恐艾的案例。
俗话说,后悔过去会让你抑郁,担心未来会让你焦虑,所有的烦恼都是想出来的。百试不爽的真理!
一个朋友因为要考律师资格证,焦虑不已,并因此出现了毫无科学依据的恐艾问题。恐的原因竟然是室友私生活复杂,担心他染上了艾滋病,进而担心对方摸过的门把手残存有体液,比如说血液或者精液,自己再去摸就会感染。
常人看来毫无逻辑,但恐友深陷其中。
对方私生活复杂就一定是感染者吗?答:不确定,那万一呢?
就算对方是感染者,也不会轻易留存体液在门把手上,不需要担心。问:那万一他dfj以后摸了门把手呢?或者流血以后摸了门把手呢?
就算他有体液留存在门把手上,你用完整的手部皮肤去接触也毫无风险,因为病毒无法进入你的血管内造成你感染。问:那万一我手上正好有伤口呢?
就算手上有伤口,如果不是正在流血的伤口也没关系,不属于开放性伤口,不需要担心。问:万一我那天正好手部皮肤出血了怎么办?
就算有出血的伤口,病毒在环境中很快就失去传染性,不会导致感染。问:万一他刚刚摸完我就摸了门把手怎么办?
就算对方刚刚摸完,你继续摸,病毒量也很少,不足以导致感染。问:万一残留的量很大,我又用带血的伤口摸了怎么办?
如果你并没有感受到有很多的体液量,那就说明尚不足以感染,不需要担心。如果感受到了足够的体液量,那就赶紧清洗消毒就好。问:万一我忘了清洗消毒怎么办?
你这么担心感染,如果摸到了液体不清洗消毒,说明你恐艾的段位还不够。当然只是开个玩笑!最关键的是目前为止还没有这样因为间接接触环境中的病毒导致感染的先例。问:那万一我是第一个呢?
典型的律考压力事件导致的恐艾。但这里面隐藏着恐友的不合理信念,就是:我一定要考试通过。如果我不通过,就证明我能力不行,进而我整个人生都没有出路了。
按照埃利斯的合理情绪疗法,这种思维模式涵盖了三大不合理信念,即绝对化要求,以偏概全和糟糕至极。
先说绝对化要求,就是常常用必须,应该,一定等词语描述事件。世间事,除了死亡,没有什么是绝对的。我们需要允许各种可能情况的发生,也要做好接受各种可能情况的准备。
每年有那么多人参加律考,真正考上的又占多大的比例?为什么自己必须是分子而不能是分母。当然,每个人都期待自己是分子,愿望是美好的,现实终究是现实。如果只给自己一种可能性,就会将自己逼到死角。我们要做的或者能做的就是努力备考,其余的就交给上帝。
再说第二个不合理信念,以偏概全。我要是不通过考试就证明我能力不行。相当于把考试和自己的能力画了个等号。其实,考试只代表了个人能力的一个方面,甚至只代表了这次考试的情况,你还有其他各种能力。如果实在找不出,最底线的方式是问问自己,如果自己什么能力都没有,是什么支撑自己活到现在的?所以,更贴切的说法是,我只是这次考试没通过,我以前那么多次考试都通过了,说明我还是有学习能力的,这是这次失误了而已。
评判自己的时候,描述具体事件,而不是用某个事件对整个人做评价。阿德勒说的课题分离的理念,大体也是这个意思。当我们接受批评的时候,告诉自己,只是这件事没做好,而不是自己整个人不够好。当我们这样思考的时候,似乎就不再那么自责。
最后一个不合理信念,糟糕至极。我没通过考试,我的人生就完了。你会发现,真的考试没通过,天并没有塌,你还是你。有些时候,不是天真的塌了,是你思想的天塌了。还是那个例子,乐观的人,银行还没抢,就筹划着500万要怎么花;悲观的人,银行还没抢,就开始担心自己进监狱的事了。事件本身并不决定人的情绪,如何看待事件才会影响人的情绪。这就是说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如何看待问题才是问题。褚时健也好,吴胜明也好,都是赢在心理的韧性上。
再回归到律考这件事本身,仔细思考:想要通过律考的终极目标是什么?答:想改善自己的生活状态。那如果因此让自己陷入崩溃边缘,是不是就背离了自己的初衷,得不偿失?
为什么考试压力会让自己出现恐艾问题?我的解读是:因为过于看重那个考试结果,所以想寻找一个替代理由。如果因此考不上的话,就不会那么自责,甚至不必背负自己能力不足的自我谴责。他们最终解读的理由是:因为我恐艾了,所以我考不上,并不是我能力不行。
通过和来访者深入工作,来访者对律考的结果逐渐开始抱着合理的态度,不再认为自己一定要考上,而换成希望自己能考上。也明白考不上并不代表自己的人生就完了,因为自我价值的实现还有其他更多可能,比如可以再去深入学习法律相关课程或者来年再参加考试。即便考不上也不代表自己能力不行,因为自己在行业内还是有很多可圈可点的成绩,一次考试,并不能代表整个人。
当来访者对律考抱着合理的预期,恐艾问题也随之缓解了。
为什么人们会恐艾,而不会恐惧其他疾病?因为诛心比诛身更可怕!
艾滋病不同于其他疾病的地方,就是它是一种传染病。传染病意味着会传染,而接触其他疾病病人可能并不存在担心被传染的问题。
当然,传染病也不止艾滋病一种,为什么人们对艾滋病如此担心?可能对于其他传染病来说,目前已经有很好的疫苗可以预防。但是,对于艾滋病来说,目前还没有确切有效的疫苗可以预防,人群普遍缺乏免疫力,如果发生危险行为就容易被感染。
此外,还有比较重要的一点是,艾滋病目前还没有有效的药物可以彻底治愈,一旦感染,将会终生携带病毒。所以感染后服药的不便,对健康状况的担忧始终伴随。
那没有疫苗可预防的传染病也不止艾滋病,比如丙肝,目前也没有疫苗可以预防,而且传播途径和艾滋病基本一样,但是为什么人们不恐惧?而且丙肝曾经也不能彻底治愈,感染后终生携带丙肝病毒,甚至有些感染者可能发展成肝硬化和肝癌,但人们为什么没有对丙肝产生恐惧?(当然现在已经有很好的抗病毒的药物可以治愈丙肝了)
而不能治愈的疾病也不止艾滋病,比如癌症,尤其是很多中晚期癌症也不能彻底治愈,而且相对艾滋病来说,癌症患者会很快失去生命,但似乎也没有人像看到感染者那样避之不及。而感染艾滋病毒后坚持好好抗病毒治疗,控制体内病毒载量,维持CD4数量在正常值水平,寿命不会受到太大影响。
所以,对艾滋病恐惧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人们对感染背后的行为做出的一些猜测,进而做道德观的评价,这恰恰是很多人无法接受的部分。有一些恐艾的朋友,在和我交流的过程中会透露,说自己宁愿得癌症,也不想得艾滋病,因为一旦感染了,没办法面对家人。而一旦被周围人知晓,也不知道如何面对可能的歧视。虽然他们仅仅是做出一种假设,但也足以看到道德评价对人心理造成的压力。
所以与其说歧视艾滋病,不如说歧视的是人们猜测的感染艾滋病背后的行为。但有时候这种猜测,未必准确。
概括来说,人们对艾滋病的恐惧,一个可能是因为对传播途径不了解,担心日常接触被感染。然而更多的可能是对感染者背后所做的道德观的评价。所以诛心比诛身更可怕。
为了不让自己因感染背负沉重的压力,时刻谨记安全行为,预防感染。
当然,作为医生,我们会告知大众,艾滋病的途径很明确,就是血液,性接触和母婴,普通的日常接触都不会传染。所以不需要担心和感染者的日常接触,也无需谈艾色变。
而对于感染者,我们要做的就是鼓励大家积极面对疾病。因为过去的时刻,我们已经回不去了,也无从改变。我们能把握的就是此时此刻,人生不长,不要因为后悔过去而错失今天。好好抗病毒治疗,生活也不会有太多不同。
此外,因为感染者没有任何可以从外在识别的症状和体征,所以周围人大多不会知晓自己是感染者,在不伤害别人的前提下保护好自己的隐私,如常去工作和生活,积极迎接每一天的到来!
最后,关于恐艾的成因和应对,详见下文:
关于恐艾的成因,基本上分成两大部分:一个是专业知识不足恐艾,但这部分很容易通过专业知识解读破除他们的疑虑。另一个就属于恐艾心理问题了,而且大部分是这个原因造成的。
我发现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真正有风险的朋友咨询的并不多,反而是没有风险的朋友,或者即便有风险但是过了窗口期后检测结果是阴性的朋友,咨询的更多,甚至是反复咨询。这部分就是恐艾心理问题造成的。
恐艾问题比较复杂,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背后的原因也不尽相同。但是王医生通过几年的观察,总结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一个是个性人格特征的影响。一般恐艾的人通常自我要求比较高,容易追求完美。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不允许自己出现错误,精准是他们的人生信条。有些发生过一次婚外性行为的人,事后发展成了恐艾,他们自觉对不起爱人,对不起孩子。当然,发生婚外性行为确实不对,但是已经发生了,要提醒自己以后该怎么做,而不是寻找证据证明自己感染。还有一些人具有灾难化思维特征,容易把事情的结果想的特别糟糕。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积极思维的人,通常是银行还没抢,就筹划500万怎么花。而消极思维的人,通常是银行还没抢,就想着自己进监狱了。
人的个性无所谓好坏,扬长避短是最重要的。那些自我要求比较高的朋友尽量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人生没有事事完美。而且,在过去的岁月里,因为总是紧绷自己的神经,错过很多可以轻松享受的机会。但放松去过,人生似乎也没有太多不同。这个大家可以用行为实验去验证,比如我们某一天穿的不再像以前那样整整齐齐,然后问问周围的朋友对自己的印象是否改变。大多时候,周围人并没有因为这些细节对你的印象发生改变,而是我们自认为他们可能不习惯我们的穿搭而已。我们特别容易用自己的感受代替周围人对自己的感受,而且这些感受未必准确,而我们也从未去求证过。
其次,工作生活中容许自己出现失误,但是失误后学会反思,从失误中汲取成长的机会。因为我们没办法回到过去那个出错的时刻,除非我们有时光机,但那都是动画片和科幻片里的东西。我们再怎么后悔自责都没办法改写确定的事实。而我们却可以不让这些事实给自己带来进一步的伤害。
还有一个可能会引发恐艾的原因,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压力事件。比如有学生面临高考或者考研的压力,此前又恰好有危险行为,或者是从专业角度讲,不能称之为危险的行为,用腹泻、皮疹、淋巴结肿大等这些症状往上靠,特别焦虑,甚至干扰了自己复习备考,这就是压力事件导致的恐艾。
为什么压力事件会导致恐艾。因为我们可能担心考试失败,所以想用另外一个事件为自己可能的失败寻找一个理由,这样真的不成功的时候,就没有那么自责。我们大多时候不承认自己的这种状态,那是因为这种操作通常是在潜意识形态里完成的,我们意识不到而已。
针对灾难化思维和压力事件怎么办?我们会发现压力事件解决后,恐艾问题也就消失了。给大家讲一个我亲身经历的一个例子。一个小朋友,发生了戴套行为和无套口的行为,抗体检测阴性。但就是担心安全套会不会破了,造成自己感染。然后各种网上搜索,用上面罗列的症状和自己的症状进行比对。还看各种疫情数据,研究各种传播途径的感染者构成比例和感染几率,包活各种检测方法的窗口期。我后来了解到,他马上要高考。我告诉他说,好好学习吧,高考之后,一切都是浮云。随后,他还是会用各种症状问我:王姨,我口腔溃疡了,是不是白色念珠菌感染?王姨,晚上被蚊子咬了一个大包,早上醒来就没有了,是不是免疫力低啊?王姨,我轻捏手臂,里面摸到好多颗粒的东西,是啥呢?王姨,这个急性期症状多久啊,我今天按手,俩关节都特别疼,好像不大对啊。王姨,感觉心态不行了,我这又烂嘴角了。王姨,手一碰桌子,出现红色的包。王姨,总觉得怪怪的,我现在特别容易出汗,下雨天我出门步行也是大汗淋漓。王姨,我被人一抓就红的鼓起来,是不是免疫力特别低啊?王姨,今天去体检了一下血常规,淋巴比例高啊?
高考结束后,录取通知来了。小朋友特别兴奋地主动告诉我,王姨,我上的某某高校体检通过了,这个高校体检特别严,HIV这块完全排除了。然后自言自语道:现在想想之前真的很怪,在行为上就没什么危险,但偏偏就是认为就是套破了,紧接着一系列症状全对号了,感觉这些太奇怪了。然后我回复他,其实我曾经说过,高考过后,一切都是浮云。他回复我说,好像确实是这样。从此,再也没有拿症状咨询过我。这就是非常典型的压力事件造成的恐艾。
为什么把灾难化思维和压力事件这两个放到一起,我们会发现压力事件导致恐艾的人,他们也会有一些糟糕至极的想法,他们会把事件结果想象的过于糟糕。还是以考试为例,他们会认为考不上大学或者考不上研究生自己的人生就完了,似乎没有出路了。我们都期待美好的结果,但谁能保证不好的结果就不会发生,我们要在可能的情况下去改变不好的结果,而在不能改变的时候学会如何应对。总结一句话,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此外,网络上一些鱼龙混杂的信息,可能会有误导作用。有朋友曾开玩笑说,网络查病,癌症起步。虽然有夸大的成分,但也说明有些网络信息的真实性令人堪忧。对于一些自然科学的问题,我们参考一些网上的观点没什么大问题。但是对于医学,大部分人没办法一下子做出客观的判断,而不准确的信息却强化了搜索者的不正确认知和负向情绪。
俗话说:网络一入深似海,从此理智是路人。我们非专业人士很难甄别信息的真伪,所以知道向专业人员求助就变得至关重要。目前,医学专业领域划分很细。大的方向说,内科就很少知道外科的事情。再细分到眼科、耳鼻喉科、内分泌科、神经科等等,相互之间的了解与非专业人士没有太大区别,所以一定要向本专业领域的医生咨询相关问题,不要随意搜索。
接下来一个原因是,恐艾者自我暗示的不断强化。举个例子,一个孩子,如果家里人都说她不爱学习恐艾,可能刚开始还没什么,但是家长不断反复在孩子面前这样说,慢慢你会发现,这个孩子真的越来越不爱学习,这就是负向强化的典型。网络上搜索越来越多的不专业信息,让搜索者越来越相信自己的症状就是感染了。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暗示多了,就会让自己越来越相信可能那就是事实。
所以,我们多做积极自我暗示。包括催眠等高大上的技术在内,都有暗示的作用在里面。从小分开的同卵双胞胎在不同家庭中成长,父母教养方式和期待的不同,会让孩子未来有很大的差异。因为同卵双胞胎摒弃了生物学的差异,也就是基因的问题,主要都是后天培养的不同,这其中父母的期待,就具有暗示的作用。所以,当我们想变得更积极乐观的时候,就多做一些积极的暗示。比如,恐艾的朋友经常会这样想,我这么多症状,一定是感染了。今后换成这样想,我没有感染,是我想多了。我的症状并不是感染HIV引起的,和HIV无关。慢慢你会发现意想不到结果。
针对如何应对恐艾问题,我们最后总结一下: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面对可能发生的糟糕结果。学会正确求助,尤其是对专业性很强的医学类知识,知道向相关专业医生寻求帮助。坚持并相信自我暗示的作用,多做积极的、正向的自我暗示。如果很难通过自我调适的方法获得心理解脱,那就求助于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让咨询师帮你一起走出心灵困境。
事实上,恐艾只是表象,背后一定有深层次的原因,但需要专业的咨询师和恐艾者做深入沟通后才能探索得知。其实,恐艾者的状况在非专业人士看来,可能比较费解,甚至感觉他们就是矫情,但其实他们也过得特别辛苦。而且和周围的人讲,经常不被周围人理解,周围人会觉得,都和你说了不会感染,怎么还纠结不放?但作为咨询师,我特别理解他们的纠结,他们其实好像陷入了思维死循环,找不到出口,就像自己为自己编织了一个网,怎么挣扎,思绪始终陷在这个无解的循环中,突破不了这个网。
对于恐友来说,认识到问题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当我们真正接受自己对艾滋病的恐惧不是专业知识可以解决的,而是自己心理原因导致的,那问题才有被正确解决的可能。所谓看到问题,问题可能已经解决一大半了。接下来只需找对方法。
关键是有很多朋友,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是心理原因,总是想用反复检测或者专业人员的反复解释去破解。但我们会发现,反复检测的结果是,刚开始,检测结果会让自己很安心,但随着时间延长,检测后获得短暂安全信号的时间会越来越短,比如一开始检测后一周都很安心,后来慢慢只能让自己高兴一两天,再后来就变成几个小时,到最后,检测以后已经没感觉了,也就是检测也不能让自己感觉到安全了。这类朋友更需要的是通过和咨询师沟通,探索到合适的方法去重建自己的安全感。
还有一些朋友,他们理智上也知道自己检测结果是阴性,自己没有感染,但是他们还是会想:万一是检查的结果不准确呢?万一是我体质特殊导致窗口期延长了呢?诸如此类。小朋友的十万个“为什么”,到恐友这里变成了十万个“万一”。
有一些恐友到后来,思维方式甚至发生了变化。尤其是那些认为自己有症状,但就是检测不出来的朋友。
常人的思维模式通常是:我身体不舒服,有发热,淋巴结也肿了,前几天还腹泻,我需要去医院看医生。医生开具检测项目,检测结果出来后都是阴性的,证明自己身体没有大问题,症状可能就是普通感冒引起的,那OK,我就好好治疗一下感冒就好,从此不再和艾滋有半毛钱的瓜葛。
恐友的思维模式是:我身体不舒服,有发热,淋巴结也肿了,前几天还腹泻,我需要去医院看医生。医生开具检测项目,检测结果出来后都是阴性的。恐友说,不对,虽然结果阴性,但我的症状怎么解释?是不是我已经感染了,但是目前检测不出来?
我们会发现,其实恐友有个潜意识在里面,就是他在看医生之前已经假定自己是感染者了。这部分恐友需要调整的是自己的思维模式,不是反复咨询专业人员和检测。
有些恐惧时间较长的恐友,在长期的焦虑恐惧之后,似乎已经习惯了这种焦虑压抑的情绪,甚至没办法接受自己的愉悦情绪体验。比如有时他们一高兴起来,就立马提醒自己说,我不能太开心,因为我太开心了,万一将来哪一天我接到自己确诊的消息怎么办?脑海中“万一”又开始浮现了。我们会发现,其实他们已经把自己放在了感染者的位置上。
恐艾究竟怎么办?在我的推文里面有提到一些普适性的方法,比如做正向暗示,积极乐观地看待问题,适当锻炼身体等等。但心理问题比较个性化,每个人背后原因不尽相同,即便可能是类似的原因但破解的方法也未必一样,所以需要和咨询师有深入沟通才能去发现问题背后的原因,针对原因再找对方法。
关于心理咨询,是国人目前还没有普遍接受的议题。但其实,心理因素占所有影响健康因素的70%,这是国内外公认的理念。人一生当中都有可能出现心理问题,这是很正常也很常见的。因为它不等同于精神问题,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如果将人的心理做个大的划分,可以分成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
异常心理部分就是我们常说的精神问题,当然不仅限于精神障碍,还包括认知障碍、情绪障碍、意志行为障碍等,而精神障碍又可以细分为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人格障碍、应激相关障碍等等。
正常心理部分又可分为正常且健康及正常但不健康两个部分。我们常说的心理问题就是正常但不健康的部分,我常用心灵感冒的状态来形容。人身体感冒是很平常的事情,所以心灵感冒也并不少见。
在国外,一个女孩找到了心仪的男朋友,准备结婚前通常会问男孩,你会经常看心理医生吗?如果男孩回答会。女孩会很愿意嫁给这个男孩。为什么经常看心理医生的男孩女孩还愿意嫁给他?因为在国外看心理医生是很稀松平常的事情,如果一个男孩子愿意通过正常渠道缓解自己的心理压力,说明他常常可以保持相对健康的心理状态。而且不是说出现了问题才去看心理医生,而是有压力就可以找心理医生聊一聊。当然除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是一大影响因素以外,心理健康意识确实是有差异的。如果在国内,女孩得到这样的回答,不知道会不会就分手了。
除了意识上的差别,还有就是更多的朋友对心理咨询还没有正确的认识,通常希望一两次就能解决问题。心理问题很复杂,需要一个探索内心症结的过程。而很多朋友在最初咨询的时候又想要解读艾滋专业问题,无暇探索心理问题成因,所以很难通过一两次就能找到问题所在。
恐艾的朋友其实也很心累,很纠结,我特别理解他们的辛苦。而周围人通常会认为他们无病呻吟,杞人忧天,但其实他们内心何尝没有那个“其实自己没事”的声音,但他们就是不能放过自己。他们困在自己编织的茧里,脑海中总是浮现出万一怎样,万一怎样的想法,通常小朋友会有十万个为什么,而恐艾的朋友会有十万个“万一”。
作为心理咨询师我特别理解他们的纠结,针对恐友,通常需要深入交流后发现他们恐艾背后隐含的深层次心理动机,再针对动机提出具体的破解方案,可以慢慢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有的朋友期待快速解决问题,但其实问题形成是一个积累的过程,破解问题也需要给自己时间。如果恐艾的你还没办法通过专业知识解读和检测走出来,甚至还在恐惧中挣扎,不防换个角度审视自己的问题,找对方法,事半功倍。
/uploads/",@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