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15分钟消除恐艾心理的系列文章中,谈一谈咱们艾滋病恐惧症恐友常常存在的认知误区。最典型的是,大家总认为学相关知识越多,就越能成为专家,就越能分辨清楚事实的原因,其实不然,可能大家不知道的是,一些医务工作者,甚至是从事过性病艾滋病防治领域的医护工作人员,都有可能存在着既往恐惧史。恐惧乃人的本性,属于心境反应的情绪情感一个部分,和职业属性没有关系,我们在谈及到人性,家庭,社会,伦理和职业胜任力等问题时,并不能随时都可以做到价值中立原则,这和我们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体系也没有关系。所以我们才需要利用心理学方法和拥有丰富恐艾干预经验的老师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促使咨询者提高对自我的认知,找到一套最适合自身性格和知识接受的方法。
根据以上的说法,我们就明白,不一定涉及到艾滋相关研究和信息的文章都去看,每个人站的角度不一样,对文章内容理解也是不一样,如果没有理解写文章作者的出发点,这篇文章针对哪个群体写的,是学术探讨,还是针对大众的科普文章,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倾向性。就像中疾控性艾所有学术探讨文章写的比较严谨,看了容易导致敏感的恐友们误读,引起矛盾后心理暗示,导致恐惧加深,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不建议恐友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到处搜索,有的恐友想解决疑问去搜论文,看到很多极端案例和数据,导致惊恐发作,其实原本可能通过以我们官网的指引文章去学习,不懂的还可以当下留言给老师们,以自助学习的方式调整自己心态,结果网上一搜吓成“狗”恐艾,受到刺激产生应激反应好几个月都没脱恐,原因就是抱着某一个科研探讨的小概率问题,自己无法解释和走出。
其实,恐友就是恐友,一名想走出恐艾情绪的普通人,大部分没有医学基础,却带有敏感的情绪,绝非是科学研究的学者,理应站在自己的角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建议是和您比较熟悉,对您确实很负责的医生或老师保持一两个小时的沟通,针对您所有行为经历和目前所面对的心理困惑,站在整体角度,确定您属于恐艾的什么类型(如是恐艾反应还是恐艾症),目前属于恐艾的哪个周期(如恐艾应激期,恐艾波动期或恐艾解离期),再结合是否还有既往恐艾史,既往心理咨询史,是否有过药物服用史等等,给予您针对性的建议,才能让您少走弯路,尽快脱恐。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算是同一个问题,大家都会认识不同,这取决于我们自己的身份和参考。为什么这么说呢,给大家举个例子,前几天,中心郭海燕老师录制了一段有关艾滋病防治宣传日的脱恐视频,里面谈及了艾滋病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我们不能再像过去一样恐惧它,偏激看待它,甚至去歧视艾滋病毒携带者和病人,在国家三个90的任务目标完成情况下,国家又提出了三个95的任务目标,绝大多数感染者和病人都能正常接受管理和治疗,其所带的病载量进一步降低,其实在一定程度上,艾滋病本身和乙肝区别并不是很大,也是一种可控可防的慢性病。
在评论区,就有个人提出“批评”,说艾滋病还是挺可怕,刻意美化艾滋病危害是和艾滋病防治宣传背道而驰,反而容易让很多人不再具备艾滋病高危防范意识,说咱们是破烂机构。而同一个视频下,另外一条评论则是说发视频去宣传艾滋病,谈论艾滋病,才会让更多人害怕艾滋病,“质问”是不是和艾滋病检测销售人员存在着利益关系,这应该是不了解咱们中心做了多年公益,从不销售检测试剂和阻断药。同一个视频,每一个人都有站在自己角度上的理解,而忽略了郭海燕老师录制视频的初心。其中一个恐友的评价说的最中肯,说视频主要针对的是艾滋病恐惧群体学习的,一方面告诉大家,艾滋病并没有那么可怕,不用把艾滋病毒妖魔化恐艾,赋予超过它能力去假设导致恐日常,另一方面,每一位普通人群都需要记住,艾滋病就在我们身边,不能刻意逃避,觉得它离我们很远,而去放纵自己,逃避现实,丧失具备性病艾滋病高危防范的意识。所以只有真正弄懂了作者写文章和录制视频的初衷,才能更好的去理解文章和视频内容,做到事半功倍。
在这里,特别希望每一位恐友在阅读中心原创文章时,有一些不太明白的地方,或者单纯字面意思让部分恐友感到敏感时,请在老师们在线答疑时或官网留言区向具体老师进行咨询。其实恐友们真没必要过分去着急自己脱恐的进度,有经验丰富的恐艾心理老师在,会针对每一个恐友不同的情况设计不同的方案。大家进行认知和心理梳理的时候,将主要脉络梳理清楚,看自己哪方面比较欠缺,就补充哪个脆弱的版块,脱恐三个基本框架越来越稳定了,其实脱恐就没有那么难。脱恐虽然不能一蹴而就,但只要还没有出现明显的解离状态,或者泛化成严重的恐艾症,其实可改变的空间非常大,希望大家要有信心。最后张老师祝各位恐艾的朋友们越来越好,早日脱恐成功。
/uploads/",@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