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溪中学171班陈紫燕
晴朗的夜空星光璀璨,有一颗闪亮的流星划过夜空,不知坠落何处?生命如同璀璨的星光,光彩而绚丽,但总有一些人因病痛离开这美丽的夜空,独自陨落。
提起艾滋病,每个人都会毛骨悚然,既而联想到死亡……所以,现实中许多人不愿与艾滋病患者接触,歧视他们,更有甚者,会不敢与任何人接触。那只是因为对艾滋病没有全面的了解和详细的认识。
艾滋病的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侵入人体后引发的一种严重的慢性全身性传染病。
艾滋病的三种传播途径是: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艾滋病虽然是可怕的传染病,但日常生活中的接触不会引起传播,如和别人握手等行为是不会引起传播的。只要洁身自爱,遵守性道德,采取医学措施阻断母婴传播,那么艾滋病就可以预防和控制。
不要以为艾滋病离自己很遥远,其实身边的很多细小行为,如针灸、纹身、美容,公用或使用了被艾滋病病毒污染而未彻底消毒的器具或者接受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病人的气官、血液都有可能会感染艾滋病。
对于患有艾滋病的患者,我们应该理解、宽容、同情和帮助,而不是歧视、嫌弃。当我们看到艾滋病夺去亲人的祖孙两代在田边痛苦时,看到艾滋病孤儿时,看到一个“一家之主”因艾滋失去生命时,你的心还是那样冷吗?你还会避开艾滋病患者,歧视他们吗?那不是
他们选择的,也不是他们愿意的,他们也不想的。可是,他们又有什么办法呢?{大学生艾滋病患者自述}.
伸出你的援助之手,即使你的一笑,即使你握手时给他们一瞬间的温暖,在他们心底,留下的将是一片温暖;带给他们的,将是幸福与欣慰。
在2008年,我国政府针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对病人的关怀,救治提出了“四免一关怀”政策,为预防、控制艾滋病的传播和蔓延,国务院与2006年1月18日公布《艾滋病防治条例》,该条例从2006年3月1日起施行。各种条例让艾滋病患者感到关怀,感到非歧视;让日常人群也充分认识了艾滋病。
预防艾滋病,全社会的责任!关注艾滋病,幸福每一人。
篇五:《艾滋病知识在大学生中普及情况的调查报告》
WHO报告2010年全世界存活HIV携带者及艾滋病患者共3400万,新感染270万,全年死亡180万人。每天有超过7000人新发感染,全世界各地区均有流行,专家估计,全球流行重灾区可能会从非洲移向亚洲。中国CDC估计,截止至2011年底,我国存活HIV携带者及艾滋病患者约78万人,全年新发感染者4.8万人,死亡2.8万人。疫情已覆盖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目前我国面临艾滋病发病和死亡的高峰期,且已由吸毒、暗娼等高危人群开始向一般人群扩散。在国内尚有许多艾滋病人在遭受歧视和不公平的待遇。艾滋病的传播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公开艾滋病患者身份是否有违中国传统道德,如何给予艾滋病患者一个公平的对待?这些都成为我们此次将调查艾滋病知识的普及情况作为我们思修课题的原因。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英文名简称AIDS。是人类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导致免疫缺陷,并发一系列机会性感染及肿瘤,严重者可导致死亡的综合征。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①性行为:与已感染的伴侣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包括同性、异性和双性性接触。②静脉注射吸毒:与他人共用被感染者使用过的、未经消毒的注射工具,是一种非常重要的HIV传播途径。③母婴传播:在怀孕、生产和母乳喂养过程中,感染HIV的母亲可能会传播给胎儿及婴儿。④血液及血制品。艾滋病传播途径较为广泛的同时,其危害也是极大的。对于患者自身而言,因未及时诊治、病毒耐药或药物的副作用等原因,可能死亡或致残,同时由于社会对感染者的歧视,也常常给感染者带来沉重的精神压力。;对于他人而言,会受到被感染的威胁;对于家人和社会而言,虽然我国早已实施对HIV感染者“四免一关怀”的政策,但晚期并发症的治疗仍可能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社会问题。因此目前,艾滋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世界人民健康和社会安定的公共卫生问题。
此次关于艾滋病的问卷调查的部分结果如下:调查的大学生中有15%的同学不知道艾滋病的简称;62%的同学不知道国际艾滋病日是每年的12月1日;50%的同学认为艾滋病离我们的生活还很遥远;65%的同学没有参加过艾滋病的宣传活动;从以上数据我们不难分析出当今社会对于艾滋病知识的普及程度还是远远不够的,大多数的大学生对艾滋病知识仍是一知半解。其中关于是否要向社会公开艾滋病患者的身份,其中有25%的同学认为要向社会公开艾滋病患者的身份,并且有1%的同学表示无所谓,有大约四分之一的同学认为要公开艾滋病患者的身份,主要是害怕在未知情况下被传染。但是握手,拥抱,礼节性亲吻,同吃同饮,共用厕所和浴室,共用办公室、公共交通工具、娱乐设施等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播HIV。在调查报告中有64%的同学愿意与艾滋病患者做朋友,说明还是有大部分的同学愿意消除对艾滋病人的成见,接纳他们,关心他们,这也反应了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心不断提高。社会是发展的,大学生的思想是进步的。大学生对于艾滋病人相对于原来的谈虎色变,成了现在的坦然面对,这是值得欣慰的。
在宣传艾滋病知识的同时,人们也会呼吁取消对艾滋病人的歧视,那究竟是为什么大部分人对艾滋病患者有歧视心理?一位心理学家表明了实质:歧视不仅仅源自知识的缺乏还有源自疾病背后的道德指向。这个主要与它的传播途径有关。人类的社会行为总是与道德规范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传统中国旧思想中,性行为是见不得人的,公开谈论性行为是下流的。因此在各个人类社会里性行为通常会受到社会的严格规范。许多人认为拥有许多性伴侣是无耻和不道德的行为,由此行为导致感染艾滋病是咎由自取的。同时男-男性行为也是艾滋病传染的
主要途径。这些都挑战着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不管艾滋病毒携带者是通过何种途径感染的病毒,他们多是无辜的受害者,因为任何一种行为的目标并非要想感染病毒,他们需要大家同情和帮助,任何歧视和冷落只能导致感染者的心理失衡,失去爱,让他们的世界蒙上更大的阴影,可能甚至想报复社会。歧视只会让更多的人受到伤害。所以消除歧视,增加关爱是现代社会公民,特别是当代大学生要努力做到的。
有个真实案例:乘客徐天(化名)乘坐出租车时,被隐藏在车里的针头扎伤。经检验,针头内残留液体中,HIV抗体为阳性。徐天开始吃阻断性药物,也开始了一个“假性艾滋病”患者的生活。短短3个月,他失去了工作和女友,变得消极、压抑,体会了艾滋病人的一切痛苦。尽管最终结果,他没有被感染艾滋病毒,但是,他的生活几乎因这次经历而被毁灭。他说“那段日子每天过的像过街老鼠”。又有多少患者是过着这样的生活,心里戴着面具,害怕,恐惧,绝望地渡过生命最后的时光。国家主席和总理与艾滋病患者握手,赚得报纸的头版头条,或许更多的是想向我们这些人昭示,对待艾滋病人的正确方式,不逃避,不歧视,尊重个体!并且作为大学生我们也应该需要了解适当的措施可以预防艾滋病的传播,保护好自身的安全。
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社会经济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文化日益呈现多元化趋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中推崇“仁爱原则”且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一直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是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并且大学生对于艾滋病的态度是反应了大学生的社会公德,进而反应着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程度的高低。作为拥有较高思想道德修养的大学生,我们更不应该采取歧视的态度对待艾滋病患者。祛除加诸在患者心头的精神负担,给予艾滋病感染者充分的人道关怀。不仅会增加他们与病魔抗争的信心和力量,也会最大程度地在全社会促进艾滋病的防治。当爱取代歧视,当温暖驱走孤独。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获得的是尊严。我们整个社会获得的则是进步和文明。
篇六:《大学生艾滋病知识调查分析》{大学生艾滋病患者自述}.
大学生艾滋病知识调查分析
调查时间:2014年10月
调查地点:中国药科大学及各大高校
调查背景:
在当今社会,全球化已经不止发生在经济领域,文化礼仪方面也受到了全球化的波动。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祖国新一代的接班人,我们不仅在知识的接受方面走在群众的最前线,同时在与国际接壤的路上成为新的领袖军。对于艾滋病这一世界范围内重大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早就从发现案例之初便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更让人值得关注的是,如今在国内,青少年学生中艾滋病感染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为社会各界敲响警钟。中国卫生部有关官员提醒公众目前学生中的性传播已成为艾滋病防控的重点。大学生已经成为艾滋病的易感人群和我国防治艾滋病的重点人群。
调查目的:
为进一步了解分析现今大学生对艾滋病及其相关预防知识的了解情况,探讨对艾滋病的积极应对措施,本调查小组特开展本次大学生艾滋病知识调查,探查现今大学生对于艾滋病的病因,传播途径,还有预防知识及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探讨在大学生
中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有效方式。
相关知识介绍:
一、什么是艾滋病?
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ImmuneDeficiencySyndrome,首字母缩写为AIDS)。它是由艾滋病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引起的一种目前尚无预防疫苗、又无有效治愈办法且病死率极高的传染病。艾滋病病毒(HIV)通过严重破坏人体免疫功能,造成人的抵抗力极度低下,最终致全身衰竭而死。
二、传播途径有那些?
1、性传播:通过异性或同性性行为传播。{大学生艾滋病患者自述}.
2、血液传播:通过共用不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注射毒品、输入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或血液制品、使用未经消毒或消毒不严的各种医疗器械(如:针头、针灸针、牙科器械、美容器械等)、共用剃须(刮脸)刀及牙刷等传播。
3、母婴传播:通过胎盘、产道和哺乳传播。
三、以下途径不会传播艾滋病{大学生艾滋病患者自述}.
1.不会通过空气、饮食(水)传播,不会通过公共场所的一般
2.性日常接触(如握手,公共场所的座椅、马桶、浴缸等)传播,
3.不会通过纸币、硬币、票证及蚊蝇叮咬而传播,游泳池也不会传播。
四、艾滋病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1、防血液传播
(1)拒绝毒品或不与他人共用注射器注射毒品;
(2)输用经检验合格的血液和血液制品;
(3)不与他人共用可能刺破皮肤的用具,如牙刷、刮脸刀和电动剃须刀;
(4)不去消毒不严格的医疗机构或其他场所打针、拔牙、穿耳朵眼、纹身、纹眉、针灸或手术;
2、防性传播{大学生艾滋病患者自述}.
(1)树立健康的性道德观,不发生婚前性行为,性伴侣越多,越容易感染HIV;
(2)正确的使用避孕套可以有效的防止艾滋病及性病;
3、防母婴传播
(1)婚前孕前接受艾滋病的咨询检查;
(2)建议HIV感染妇女不生育。
调查结果及分析:
性别之间的生理差异本身并不能决定思维和行为的差异,对性别角色塑造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后天社会化的影响。社会性别从一个新的理论视角,分析社会化对艾滋病防治所产生的影响。本文将社会性别理论引入对大学生的艾滋病防治,以探讨社会性别对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所产生的影响。
本次调查对象共有100人整,其中男生46人,女生54人。调查题目共有16题,其中有正确答案的题数为11题。具初步统计的正确率,女生的正确率普遍高于男生,这说明对于艾滋病这个话题女生倾注了更多的关注力,花费了更多的精力了解它的相关知识。而男生则对之关注较少,缺乏危机感。下面是我们小组成员对每个题目的调查分析:
第二题分析:该题是对艾滋病日的调查,正确率比较均衡,都在65%左右,男女生差距不大。但是这个正确率远没达到让人满意的地步,相当于在100人中就有35人不知道艾滋病日是哪天,广泛看来,每100万人中35万不知道,每1亿人中有3500万人不知道,那么保守估计,全国上下至少有4.5亿人不知道艾滋病日的正确时间。而艾滋病日存在的意义在于宣传和普及艾滋病相关知识,引导大家如何正确预防艾滋病。我认为这么多人对艾滋病认识的缺乏是我国艾滋病患者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第三题分析:该题是为了了解当代大学生会以何种姿态对待艾滋病感染者、艾滋病人以及他们的亲友,结果还是挺令人满意的。女生中高达96%的人愿意关爱他们,与他们进行日常接触,为他们的亲友提供有关艾滋病的护理和防护知识,而男生中有此意愿的略低,在85%左右。但是理想和现实还是存在差距,调查时的意愿不一定和现实中真正面对时的态度相一致,所以应该有更多的人带领大家去正确、有爱的对待艾滋病人。
第四题分析:该题是针对艾滋病发病后的典型症状,此题考察
人们能否正确判断出自己和周围的人是否得了艾滋病。该题92.59%的女大学生和82.61%的男大学生答对,可见大部分的大学生还是对艾滋病的前期症状有一定的认识。
第五题分析:该题是对艾滋病的工作机制的考察。男女正确率均为22%左右,正确率非常低,可见当代大学生对于现今的艾滋病工作机制非常不了解,这也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于当下政策的不关心不了解。
第六题分析:该题是对艾滋病的易感人群的考察,正确答案为每个人,该题男女正确率均为30%左右,可见大家并没有意识到每个人都是艾滋病的易感人群,由此可看出大家的防范意识并不太强。
第七题分析:该题是正确率最低的一题,无论男女都没有达到百分之八,足以了解到青少年对艾滋病的传播速度之快的严峻性并不知情和重视。我国的艾滋病感染者以每年百分之四十的速度传播。当前,我国艾滋病已从传入期,散播期进入快速增长期。中国已被世界组织列为前景不可乐观的地区。自1994年以来,艾滋病在中国的传播速度明显增快,流行区域不断扩大,艾滋病感染者数量不断上升,并以波及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中国艾滋病蔓延的潜力是巨大的。
第八题分析:该题的正确率不容乐观,男生要比女生的正确性高一些。其中有一部分人认为孕妇感染艾滋病将病毒传给婴儿的概率为百分之百,也有人认为是没有几率的。正确的应该是百分
篇七:《大学生对预防艾滋病的看法》
大学生对性与艾滋病预防的看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对于性的看法越来越开放。有不少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发生过性行为。但这并不代表大学生就具备了比较完备的性知识,很多大学生对性的了解还处于一种懵懂的状态,大学生性知识比较贫乏,艾滋病预防的意识很淡薄。
在中小学阶段,由于升学压力巨大,学生的课业负担非常重,学校根本就不会按照要求对学生进行防艾教育;而当学生进入大学后,大学又未能及时将中学欠下的防艾知识补教给学生。大学生缺少艾滋病和避孕常识成了不可否认的事实。有调查显示,大学生第一次性行为未使用安全套比例高达六成,选择避孕药占比10.1%,没有采取任何避孕方式的占比近五成,其中体外射精的22.1%,安全期的6%。而有关专家表示,后两种方式不仅避孕失败的概率非常大,同时可能导致艾滋病等传染病的传播,造成的严重后果不容小觑。而对于艾滋病的传播途径,虽然有部分的大学生表示曾接受过有关艾滋病知识的教育,并能准确指出艾滋病传染的三种途径:血液传染、性行为以及母婴传播,但大学生对艾滋病的防治还存在不少误区,如还有一部分大学生误以为“蚊虫叮咬会传染艾滋病”。因此,随着大学生性行为的开放及大学生对艾滋病传播知识的匮乏,在进行性行为的时候不能很好的做好防范,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感染艾滋病。而且大学生处于性活跃年龄,而他们处在学习阶段,加之大多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尚不具备良好、稳固的性交往条件,所以有许多人在这一阶段会选择多性伴生活方式,这些因素使得他们更易受到艾滋病侵袭。
根据现如今艾滋病传染的趋势,其主要在年轻人之间传播,而大学生又是年轻人的主要代表艾滋病自述,所以现在大学生已经称为艾滋病传染高危人群,必须要加强在
校大学生的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工作,增强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的意识和责任感。而且青年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同时也处于学习知识、树立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阶段,因此在大学校园内推行预防艾滋病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让当今大学生正确认识艾滋病,才能真正做到有效预防艾滋病,从而提高整个社会对艾滋病患者的关爱。
对性教育的宣传措施,主要包括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加入安全性健康教育课程,提高学生的性传播疾病防范意识和能力;针对同性性倾向者建立公益性同性恋组织,正确引导学生,提高大家安全性健康意识和水平;利用校团委、学生会等组织进行反歧视宣传倡导,进行反歧视宣传讲座、参加艾滋病志愿者社团活动;对高校区的网吧、酒吧、KTV加强管理和引导艾滋病自述,加大此类场所的艾滋病宣传力度;定期组织高校志愿者在此进行相关活动,如:节目表演、发放宣传资料、开设讲座等;提高发放安全套的质量,便于有需求的学生获取。
相比于中国性教育的现状,国外在性教育方面的做法就值得借鉴。目前北欧国家基本上建立了一整套系统的从幼儿园开始到高中的性教育体系,且效果显著。在瑞典,课堂上老师不仅采用启发式、参与式这些人性化的方法,还会使用形象的人体解剖的教具讲解性器官的构造,用实际的避孕工具来传授避孕技术。且在不同阶段性教育内容是有所区别的:小学传授妊娠与生育知识,中学讲授生理与身体机能知识,到大学则把重点放在恋爱、避孕与人际关系处理上。
作为易受侵害的人群,大学生了解艾滋病知识,不仅可以保护自己远离艾滋病,还可以其辐射带动作用影响社会其他成员,有效地减少艾滋病的蔓延。
/uploads/",@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