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种情况是不会感染的
找我就诊的患者常常反复追问同一个问题,如“窗口期到底多长?”,“我是否绝对没有可能被感染?”,“我的检测结果会是假阴性吧?”。他们更多的恐惧来自经血途径传播,认为“艾滋病的三种传播途径中,其中血液传染给人们是有很多的想象空间,特别是流血伤口接触到血液,因为小伤口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磕磕碰碰,或在使用工具、刀具划伤随时随地都会出现伤口,一旦接触到别人的血液,就会惶惶不可终日,以致长期生活在恐惧之中......”,“理发师给我剃头时弄破了我的头皮,如果前一个顾客是个感染者,他的血液留在了剃头推子上......”,“首先我很难明确接触的陌生人是否患病,理论上说假如我接触的人是患者,对方的手上有出血或有传染性体液,而我手上又有伤口......”。他们会对很多小概率事件或不可能事件假想出“万一怎样”的情境,然后惶恐不安。
根据我多年的临床经验,大部分的患者对艾滋病认识存在误区也是造成恐惧的原因之一。其实恐艾,艾滋病病毒是一种非常脆弱的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弱,离开人体后,在常温下存活时间很短。只要约束自己的性行为、不吸毒、不盲目使用血液制品,就不必担心被感染。
艾滋病病毒传播至少需同时具备下面三个条件:对方须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艾滋病病人;接触了艾滋病病人的体液,如血液、精液等;身体表面有伤口,这样病毒才可能入侵。需要强调的是,除满足以上三个条件外,构成传播还需要有一定的病毒数量、外来压力(如持续来回的摩擦和多个轻微破损共同作用),这样才可能造成感染,皮肤伤口的一般触碰是不会感染艾滋病的。
恐艾者会出现“艾滋症状”吗?恐艾者由于自身对健康的过分关注,或是因其特定的人格特质及相关的生活经历使他们处于不安、焦虑中,导致他们对艾滋病类似的症状非常敏感,如一但出现发热、全身无力、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就认为自己得了艾滋病,极度恐惧,如临大敌,万念俱灰。实际上这些与HIV感染相类似的躯体症状,多半是因持续的焦虑情绪而产生的自主神经症状,这些症状往往会被恐艾者错认为“艾滋病症状”。因此,判断是否感染艾滋病,不看症状靠检测。在窗口期过后,阴性的检测结果即可排除HIV感染。
如何克服恐艾心理?实际上,恐惧性情绪反应是一种具有自我防护、回避危害、保证生命安全的心理防御机制。关键是不能过度,要相信科学,一旦确认自己度过了窗口期,经正规机构检测HIV抗体为阴性,就可以完全排除艾滋病病毒感染,不要再无谓地担心和猜疑,如果一直不能消除这种心理,甚至影响到了生活,那就需要找专业的医生进行解决,一般来说治疗需要从感染学角度和心理学角度同时进行,根据我治疗患者的经验,治疗周期一般在三个月到半年。
恐艾者需尝试转移注意力,不要相信症状。很多朋友怀疑感染了艾滋病都和自身的症状有关,事实上真正感染HIV后极少会在3个月内出现临床症状,而且艾滋病症状并无特异性。从医学的角度讲,症状并不能作为判定是否感染的标准。恐艾者几乎人人都自述有类似的症状,但最后的血检结果基本都是阴性,这足以说明症状并不可信。不要过度沉迷于网络和论坛恐艾,纠结其中的各种相互矛盾的说法。可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兴趣爱好,积极参加团体性活动。适度健身、户外运动可以减轻焦虑。在放下心理包袱后,很多所谓的症状会不治而愈,更重要的是对于有过高危性行为的人,要及时到疾控机构、医疗机构进行专业咨询和心理疏导,如有必要一定配合医护人员采血,进一步进行HIV检测。
我是感染科医生李大夫,一名坚持科学方法论治疗指导恐艾患者走出恐艾心理的医生,愿你我共同努力,要爱不要”艾“。
/uploads/",@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