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艾滋病人的现状如何?你根本想象不到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很多人说到艾滋病如同谈虎色变,甚至会有恐艾情绪,当听到身边人得到了艾滋病后会避而远之,有的人还会对病人产生歧视。

虽然艾滋病在世界上目前还没有完全治愈的办法,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但它是通过血液、性和母婴三种途径进行传播的,生活中的日常活动不会产生传播效果。

人们之所以会对艾滋病人避之唯恐不及,是因为对艾滋病传播缺乏科学的认识艾滋病患者,以及在心理上缺少同情和怜悯心理。

我国首例艾滋病报告于1985年6月在北京出现,现如今,艾滋病病并没有得到遏制,得艾滋病的人群没有明显减少的趋势。

艾滋病患者

截止到2018年9月,全国范围内艾滋病患者85万例,存活26万例,以每年8万例左右增长。从时间上看,艾滋病患者人数逐年增长,并且从高危人群扩散到各个年龄段的普通群体。

面对得艾滋病这一问题,大部分患者选择消极对待,积极进行治疗的患者占少数部分,这也成为了艾滋病快速传播的一个原因。

近年来,我国重视艾滋病的传播,加强宣传力度,在很多药店可以买到艾滋病试纸,简化了测试艾滋病的流程,并且防止出现因为不敢去医院而无法确认自己是否得了艾滋病的情况。

除此之外,在高校中有很多快速匿名检测包,方便学生进行自我检测。

社会学家曾经做过调查艾滋病患者,艾滋病人通常在得知自己生病后会产生自卑心理,害怕周围人得知自己生病后异样的目光,周围人一个不经意的举动他们便会在脑海中想很多。

艾滋病患者

为了避免受到伤害,他们会减少自己与他人的人际交往,在公共场合中也会尽量保持孤身一人,偏激的患者会和家人朋友断绝联系,默默找到一个僻静的地方孤独终老。

面对病情,他们独自担心着自己的身体状况发展以及以后的人生安排。

艾滋病人心理上也承受着巨大压力,极其容易产生心理困扰和严重的心理障碍。

心理学家分析,尽管做过很多艾滋病传播知识的科普,目前社会上对艾滋病人的接受程度依旧不是很乐观。

有些人虽然知道了日常活动不会造成艾滋病的传播,但是面对艾滋病人时无法做到关心、理解和帮助,更多的是厌恶和歧视。

艾滋病患者

在与艾滋病人的交往中也会刻意表现出来避免肢体接触、保持交谈距离等行为,给患者造成巨大心理压力,迫使患者远离他们。

患者面对这样的状况非常容易产生扭曲心理,或是陷入心理创伤无法自拔。

对此,心理学家指出以下三种典型感受。

恐惧

得知自己成为艾滋病患者后,大多数人会对自己的未来感到担忧恐惧。

一想到未知的病情发展,他们会感到更加恐慌,害怕他人知道自己的病情,更害怕他人知道自己病情后震惊和畏惧的眼光,以及一系列的质问。

与此同时,因为不敢向身边人诉说自己心中的情绪,会尽量远离周围人群,并且变得无比敏感。

艾滋病患者

消极

很多患者得了艾滋病以后会感到无比羞耻,患者自身内心的悔恨和自责已经近乎把他们拉向深渊,周围的非议和远离,让他们内心感到更加羞耻,对自己更加厌恶。

因此,很多艾滋病患者心理上存在严重的神经官能症,或是各种精神和心理上的障碍。

由于很多人不愿意向身边人求助,这些心理问题无法得到及时的救助解决,久而久之会产生厌世倾向甚至自杀行为。

报复

有些患者产生阴暗扭曲的心理后,会故意隐瞒自己的病情,通过频繁的性行为将自己的病传播出去,以这种方式换得内心的平衡和快感,报复社会。

这种行为已经对他人造成巨大影响,严重违反道德,这样的人是不折不扣的反社会心理倾向。

艾滋病患者

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可以为他们提供健全的社会帮扶系统,缓解患者得病后自卑恐慌的心理。在诊断、治疗和后续病情监测方面竭尽所能,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医疗条件。

除此之外,关注患者的心理情绪,尽量避免对病人产生隔阂和歧视心理,要科学认识艾滋病的传播,在心中平等看待艾滋病患者,为他们提供心理上的治疗与服务。

多一些接纳,少一些排斥,让他们感受到周围世界不会因为自己的病情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 The End -作者 | 神奇小小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参考资料:《Cognitive Psychology》

/uploads/",@me) /}


解锁后查看全文
善款将用于艾滋感染者及艾滋儿童公益
——◆ 大家都在看◆ ——
——◆ 相关推荐◆ ——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供参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