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世界第一例艾滋病者被发现,到如今,已然成了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很多人闻之变色,一方面是因为艾滋病具有传染性,另一方面是艾滋病没有特效药。
治病讲究追根溯源,尤其是传染病,只有找到“零号病人”,才能获悉传染源,病毒在人体的潜伏期有多长,这些都对抑制和治愈性药物的研发起到推动作用。那么艾滋病患者,艾滋病的“零号病人”是怎么被感染的呢?他现在怎么样了?
艾滋:一种由黑猩猩携带的病毒
艾滋病最初于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被发现,经过科学家的溯源,提出一种大多数人认同的观点:人类感染的HIV病毒有可能来源于非洲的黑猩猩,不过黑猩猩感染的HIV病毒并不会出现像人类一样的症状。科学家认为,有可能是人类在接触黑猩猩时被其咬伤,感染到了HIV病毒。
艾滋病的最早记录是在国外,是来自加拿大的男同性恋者Gaetan Dugas,他被美国的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推断是从非洲传入北美洲的零号感染源,其私生活十分混乱,并具有反社会的行为,甚至发现其有意传染艾滋病病毒。
他于1980年6月检测出艾滋病并发的卡波西氏肉瘤,当时也被人俗称为“同志癌”,并在同年夏天出现红疹和紫斑的症状,研究人员告诉他应该停止与其他人的性接触,但是他却变本加厉,不采取任何措施。
终于,在1984年死于艾滋病引发的肾功能衰竭,享年31岁。
国内首位艾滋病患者是如何被发现的?
自从1981年世界首例艾滋病患者出现以来,艾滋病在全球迅速蔓延。在此期间,国内一直安然无恙,直到1985年,国内才出现了第一个病例。
国内的首位感染者是在1985年,有一名来华旅行的阿根廷男青年,他在从西安返回北京的旅途中,突然出现咳嗽和发热的症状,后来就诊于北京的一家医院外宾部。在就诊当天下午便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和胸骨周围疼痛,通过追问病史,了解到病人在两年前和一年前分别出现卡氏肺囊虫病,有同性恋史。
入院第二天后病人的病情并没有好转,而是出现神志不清、呼吸困难等紧急情况,医生为其做了急救措施,但是最后因呼吸衰竭抢救无效而死亡。
参加中国第一例艾滋病病理检查的三位员工
当时距离国外确诊艾滋病病人只有4年时间,而国内艾滋病也没有相关病例,王爱霞教授通过专业文献学习,初步了解了此种疾病,但是想要确诊,就要确定患者的病史并对血液进行抗体检测。通过越洋询问其私人医生、与生前伴侣确定对尸体进行检测,最终尸检结果出来后确诊其为中国首例艾滋病病人。
这位病人从病发到死亡的时间只有短短的42小时,那究竟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多长时间才会被发现呢?
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多长时间才能发觉?
其实艾滋病病毒并不是一种急性病,一般来说会随着病人感染的HIV病毒亚型、个人的基因和体质、病毒的数量多少、接受的治疗相关,病毒的潜伏期越长,病人的生命也越长。从科学的角度来说,HIV病毒的潜伏期是1~2年,平均为6年,而在潜伏期内,病人的生活和平常人无碍。
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会经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感染初期,通常会出现部分类似流行性感冒的症状,如发热、淋巴肿大、咽喉炎等,但是这些症状较轻并在3-6周内很快消失。
第二阶段为潜伏期,通常为2周-3个月,平均潜伏期大约为6年,通常人会在潜伏期内成为传播源,很难进行控制。
第三阶段就是患病前期,出现大部分艾滋病的症状,如淋巴结肿大、体重减轻、周期性低热、口腔出现毛状白斑等,一般到这个时候,大家就能隐约发现身体的不对劲了。
第四阶段为患病期间,由于人体的免疫系统受到艾滋病病毒的各种破坏,所以患者的病变将会是全身心的状态,不仅会出现各种致命感染、肿瘤,还会出现多器官的衰竭,病人也十分痛苦。
与艾滋病人共同生活,如何做好防护?
有些人对于艾滋病病人抱有歧视,导致艾滋病人不仅要承受身体上的折磨还要承受异样对待,其实艾滋病病毒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注射器、母婴传播等方式,那如果身边有人得了艾滋,我们该如何防护呢?
医生建议大家做好以下几点:
1、一般情况下的生活接触、共同进餐等不会感染艾滋病,由于艾滋病人的免疫系统较为脆弱,建议艾滋病病人的餐具最好单独使用,并保持清洁和消毒,生活用具也是需要定期清洗和消毒。
2、在进行性生活时,要注意使用避孕套,尽量减少性交的频率。
3、因为血液可以传播艾滋,所以需要注意保护患者皮肤和粘膜的完整性,自身有创口时不接触病人,病人有创口时,注意戴手套。
4、避免与病人使用过的注射器接触或刺伤,病人使用过后的注射器应该专门处理,不能随意丢弃。
5、一旦觉得自己有感染艾滋病的情况,尽快在2小时内服用服用艾滋病阻断药物,72小时内都有用。
艾滋病的出现让人类意识到了这种传染病的恐怖之处,虽然到现在还没研发出针对这种病的特效药物,但是艾滋病如果得到有效的控制和配合治疗,病人的生存时间也会大大提高。我们也需正视这种病,不要歧视艾滋病病人,在日常生活中做好个人防护艾滋病患者,避免混乱的性生活,预防艾滋病,从自身做起。
参考资料:
[1]《感染了HIV病毒还能活多久?》.人民网.2017-11-28
[2]《你真的了解艾滋病吗》.健康时报.2019-12-23
[3]《防艾滋病有后悔药》.健康时报.2019-12-31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uploads/",@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