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帮助艾滋病患者破茧成蝶!全国先进工作者戴芬的故事

艾滋病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我市在加快打造沿海经济带的重要战略支点、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滨海城市进程中,涌现出一批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劳动者。他们生动地诠释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勇敢地投身到改变生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在平凡的岗位上收获累累硕果。

小布以劳模为榜样

推出《劳模风采录》栏目

用他们的动人故事

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激励广大劳动者不断攻坚克难,奋发向前

↓ ↓ ↓

“靠近点,再近点,这张照片上的人是我们以前的一名患者……”12月17日上午艾滋病,市公共卫生医院艾滋病关爱之家主任戴芬与患者分享着以前的故事,鼓励他们积极面对生活。戴芬的亲近,让原本有些拘谨顾虑的患者变得放松,打消了心中的顾虑,椅子往前挪动,脸上露出了笑容。

亲近,源于对每一名患者的平等和尊重。在2003年的一次“艾滋病护理师资班”上,“有救无类”的观念深深根植于戴芬的心中。课上,老师客观的讲解,彻底改变了她对艾滋病人的看法,减轻了对艾滋病的恐惧,也让她认识到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不管病人以前做过什么,都应该把他们当做一名普通的病人对待。

艾滋病

逐渐,平等的观念融入了她工作的日常。戴芬清楚地知道艾滋病的传染渠道,在做好应有的防护之后,就没必要搞得“草木皆兵”了。打开一名患者的心扉,首先要打开自己的心结,握手、拥抱、一起活动、一起吃饭,与患者像正常人一样相处,他们也亲切地称戴芬为“阿姐”。如果举办活动,“阿姐”还会经常带儿子参加,一起游戏玩耍,让患者打消与家人相处的顾虑。

之后,她发现平等的相处能给生命重新带来希望。2013年,有位女孩查出感染了艾滋病,丈夫知道后,提出离婚,女孩情绪崩溃、万念俱灰,多次产生轻生的念头。戴芬像姐姐般安慰她、鼓励她,约她一起回访艾滋病患者。当看到其他艾滋病患者正常生活、抚养孩子、孝敬老人时,她深受触动。离婚一年后,在一次活动中,她与一位男性患者互生好感,在大家的协助下,再次步入婚姻殿堂,开始了新的生活。

艾滋病

“感觉没有希望,这是许多患者共同的问题。没了希望,活着就没了意义。”戴芬面露担忧,又态度坚毅,“我们要帮他们重新发现生活的希望,找到生命的价值。”然而,生活的希望就在生活本身,在戴芬与患者温柔可亲的相处中,在看到患者正常地养儿育女、孝敬老人中,在发现自己也可以如常人一般生活时。这些生活的触感,让他们有了破茧成蝶的勇气,重燃生活的希望。“当生活把他们隔离的时候,你要拼尽全力帮他们融入生活。”戴芬说。

艾滋病

“听我朋友讲,您是一位做公益事业的爱心人士,对艾滋病有科学的认识,也很热心帮助患者……”2016年的一天,戴芬收到一封狱中服刑人员阿强(化名)的信,讲述了他患病的经历、困惑和担忧。许久没动笔写信的戴芬,拿起笔为不相识的阿强一一解答,并通过网络查询到他家中患病儿子的联系方式。

从此,戴芬便成了阿强与家人联系的桥梁,为他们解答心中的困惑,寻找最好的治疗方法。4年,8封信,无数次电话,一家人建立起了对戴芬的信任。当阿强准备刑满出狱的时候,戴芬怕他在监狱里待了十几年艾滋病,无法适应外面的社会,还特意写了一封信给他,介绍外面的环境,如何融入社会……

患者需要“破茧”,医者也需要“破茧”。一路走来,戴芬从顾虑担忧到平等相待,再到“润物细无声”地相处,打开了一个个患者的心结,帮助他们找到了新生活,而她自己也破茧成蝶,成了给人希望的那个温柔可亲的人。正如阿强在信中写的:“有了像您这样的爱心人士的帮助和支持,对我们这些人来说就是生活的希望,就是生命之光。”

“国家级”就在家门口!阳江新增1家国家一级博物馆

来源 | 阳江日报(杨辉南)

编辑 | 陈思捷

/uploads/",@me) /}


解锁后查看全文
善款将用于艾滋感染者及艾滋儿童公益
——◆ 大家都在看◆ ——
——◆ 相关推荐◆ ——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供参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