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体“有益生君”,再点击“关注”,这样您就可以免费收到最新内容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从感染HIV艾滋病毒到艾滋病发病,有大概7年的时间是没有症状的,因此,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已经感染了艾滋病。但是,艾滋病发病前1~4年,大多数艾滋病患者会出现口腔感染,这对于早期发现艾滋病很有好处。那么,艾滋病早期口腔症状是什么样的呢?
1、白色念球菌病
又分红斑型和假膜性两种类型。多发生于上腭及舌背;在病损的红色区域上有时可见白色斑点或斑块。病损也可发生在口腔的任何部位,表现为白色或黄色斑点或斑块,斑块可以擦去,留下红色区域并伴有出血。许多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口腔念珠菌病在HIV感染人群中具有相当高的患病率,在HIV感染的不同阶段均有发生,最高可达96%。
口腔念珠菌感染常常是HIV感染的最初表现,在口腔损害中最为常见;对绝大多数病例而言,是HIV感染后免疫抑制的早期征象,表明有其他机会性感染出现的可能。有人认为,口腔念珠菌感染和毛状白斑可作为发现或预测艾滋病的指标。
2、毛状白斑
是发生于舌两侧边缘的白色或灰色的病变,病变也可延伸到舌腹部及舌背部,不能擦除。毛状白斑在HIV感染及艾滋病患者中,是发生率仅次于念珠菌病的常见的口腔表征,也是HIV相关疾病的标志,几乎仅见于HIV感染和艾滋病人人群,有非常显著的特异性。因此,对毛状白斑的出现应予以高度重视。牙周病表现为牙龈发炎、牙龈溃疡、牙龈坏死以及牙齿松动,并可出现牙龈出血疼痛和恶变等症状。据报道,19%~29%的HIV感染或艾滋病患者有牙周炎。
3、卡波济肉瘤
呈单个或多个红色、淡蓝色或紫色的斑块或肿块,有或无溃疡,先见于上腭和牙龈,卡波济肉瘤在一般人群中很罕见,随艾滋病的流行,卡波济肉瘤大量出现于艾滋病危险人群中。
在美国,艾滋病患者患卡波济肉瘤的可能至少比一般人群大2万倍。在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的口腔表征中,卡波济肉瘤的患病率仅次于念珠菌病和毛状白斑,具有较高的发生率。"一些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所有HIV阳性者或艾滋病患者,从婴幼儿至成年人,均可发生口腔损害。通常发病率最高的人群为男性同性恋患者、异性恋者、静脉注射毒品者等成年人。
遇到可疑HIV感染者如何处理?
口腔科医师在临床中遇到可疑HIV感染患者,应首先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患者血液中的HIV抗体进行初步筛查,初筛阳性者再经蛋白印迹试验对HIV抗体加以确证,阳性者方可诊断为HIV感染。由于HIV感染与梅毒等性传播疾病合并感染的概率较高,因而在检测HIV感染的同时需要完善梅毒等其他性传播疾病的相关检查。
HIV感染属于乙类传染病,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的相关规定,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艾滋病患者、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患者时,城镇须于6小时内,农村须于1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发病地的卫生防疫机构报告,并同时报出传染病报告卡。
艾滋病如何治疗?
尽管目前AIDS仍然无法彻底治愈,但其已经从一种致死性疾病转变为一种可控制的慢性疾病。对AIDS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 早期、规范、联合抗病毒治疗;② 注意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③针对机会性感染和肿瘤进行治疗;④ 对症及支持治疗。作为医学工作者需要给予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更多的理解和人文关怀,对其本人及家属、性伴进行HIV相关知识的宣传和普及艾滋病初期,避免疾病更广泛地传播。
口腔科医师在诊疗过程中应注意什么?
医师在工作过程中,被HIV污染的针头刺入皮肤而感染HIV的概率是0.3%。如果医师暴露的黏膜(眼结膜、口腔和鼻黏膜)接触了被HIV污染的体液,其感染HIV的概率是0.09%。
口腔科医师工作过程中以操作为主,是职业暴露的高危科室,被利器刺伤的概率较高,加之经常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唾液等可能含有HIV的体液,因此大大增加了HlV感染的风险。
口腔科诊疗操作过程中产生的飞沫、喷溅和气溶胶增加了HIV通过面部、眼睛、口腔黏膜和呼吸道黏膜感染的机会[1]。
除此之外,交叉感染也是HIV在口腔科医患之间传播的重要途径[2]。
为了医护人员及患者的安全,避免交叉感染,医师在诊疗中需严格遵守预防交叉感染的相关制度和规范,接诊前后需洗净双手,戴上新的手套;进行超声洁治、修复备牙、牙体治疗等可产生含血液、唾液的飞沫、喷溅和气溶胶的操作时,必须佩戴外科口罩、防护眼罩或面罩隔离[1];牙体牙髓科操作时应使用橡皮障,以尽量减少上述污染物的弥散。
4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怎样处理?
医护人员一旦在诊疗过程中发生HIV职业暴露,需立即报告并根据所在机构的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迅速加以处理。如有伤口,应立即向远心端挤压伤口,经肥皂液和清水清洗后用75%乙醇或0.5%聚维酮碘溶液消毒。如果眼睛等黏膜部位被污染,需立即给予大量生理盐水反复冲洗。
还需评估是否需要预防性抗病毒治疗:当暴露发生在72小时之内、被暴露者HIV 抗体检测阴性、暴露源是明确的HIV 携带者或者感染状态不明时需要给予预防性治疗。被暴露者必须在暴露后 24 时内接受预防性治疗,越早越好,最晚不迟于 72 小时[3] 。
推荐口服拉替拉韦(raltegravir)400 mg、2次/日,联合特鲁瓦达(truvada)1片/日,连续治疗4周[3]。发生HIV暴露后应即刻、4周、8周、12周和6个月后监测HIV抗体[4] 。
尽管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大大降低了AIDS的致死性风险,但是目前仍然没有将其彻底治愈的有效方案,因此,对HIV感染和AIDS的防控策略仍以阻断传播途径为主。
口腔科医师应及时了解HIV相关传播途径,临床操作过程中,将任何一名患者均视为具有潜在传染危险的对象进行隔离管理艾滋病初期,将所有锐利物件(如针头、牙钻、刀具等)都视为已被患者血液、唾液等潜在感染性物质污染,严格按照诊疗规范和操作流程工作,避免暴露或交叉感染发生。
/uploads/",@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