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的发现
说到艾滋病,我们首先要追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的美国。1981年6月,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发病率与死亡率》周刊上登载了1980年10月至1981年5月五例男同性恋者被确诊为卡氏囊虫肺炎。卡氏囊虫肺炎在正常人中的发病率极低,只有在机体免疫力下降时才有可能发生这种机会性感染。那为什么短时间内会出现多个病例,而且这多个病例均为男同性恋者呢?
同年7月,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已经整理记录了过去两年半内共有26位男同性恋者患有十分罕见的卡波氏肉瘤。
这一年的秋天,纽约又报告了几粒辛迪卡斯囊虫肺炎病例。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些病例并不是同性恋者,他们中有男有女,都是经济状况不好的青少年,都是静脉注射毒品者,都有共用针头始。
时间来到了1982年1月,迈阿密一名55岁的男子因患卡氏囊虫肺炎而死亡。这名男子既不是同性恋者,也没有静脉注射过毒品。他是一名血友病患者,曾经使用过第八因子浓缩制剂。该制剂是一种血液制品,主要用于血友病的治疗。在制备的过程中,需要将多名献血者的血液混合。这名男子死亡后,又发生了两例类似的病例。
上述这些病例在短时间内相继出现,虽然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不尽相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患者的免疫功能严重低下。至此,人们认识到这种奇特的疾病,可能是经性或血液及其制品传播的传染病。病原体会破坏机体的免疫系统,形成免疫缺陷,继而发生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
1982年9月艾滋病治愈,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将这种疾病命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简称AIDS,中文直译过来就叫艾滋病了。所谓获得性就是说,本病不是从父母那里先天遗传得来的,而是后天一定条件下获得的。免疫缺陷体现了该病为免疫系统疾病,表现为免疫缺陷、免疫受损直至免疫系统的完全破坏。综合征是指患者的免疫系统受损,累及多个器官,出现多种疾病的综合征。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了这种可怕的疾病呢?
在艾滋病被命名后的一年,也就是1983年,法国的病毒学家蒙塔尼亚教授从一名患有淋巴腺病综合征的男同性恋者的淋巴结中分离出了一株全新的病毒,命名为淋巴腺病相关病毒。为了进一步确定该病毒,蒙塔尼亚教授将样本送到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盖洛教授那里。
1984年,盖洛教授宣称,在艾滋病患者的周围血淋巴细胞中分离出了新的病毒,命名为人类嗜T细胞病毒三。后来证明,这两位教授分离的病毒虽然命名不同,但它们的形态、核酸序列、蛋白结构和细胞嗜性均相同。
1986年6月,国际微生物学会及病毒分类学会将上述名称统一起来,叫做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HIV。这个就是艾滋病的病毒了。病毒一旦被确定下来,人们不禁要问,人类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首次接触甚至是感染上了该病毒的呢?目前,科学家手中掌握的人类最早被HIV感染的标本是1959年收集的艾滋病治愈,一位生活在扎伊尔的成年男性的。后来又有研究者用数学模型估计出人类第一例感染HIV大约发生在1930年,地点是非洲西部。
虽然我们已经无从探究,真正的艾滋病的零号病人啦,但是我们确实知道,自1981年美国首次报道了艾滋病的病例以来,HIV在全球广泛流行且日益猖獗,已经遍及世界的五大洲。
艾滋病的自然病程和症状
机体感染HIV后的4-8周内会出现一系列急性期症状,如头痛、发热等,类似普通感冒,常常不会引起重视,这个阶段称为窗口期。窗口期的血液中HIV抗体是阴性的,也就是说,这一时期做血液检测,不能判断出已经被感染。
窗口期后进入长达8-10的潜伏期。潜伏期内感染者没有明显的症状,但血液中HIV抗体呈阳性。且具有传染性。这一时期的感染者被称为HIV的携带者,如此之长的潜伏期,没有任何症状地携带、传播,对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挑战。也正是因为这一特点,HIV被称为沉默的杀手。
潜伏期后,进入艾滋病前期,感染初期的症状再次出现。并伴有体重下降、免疫力下降等,直至进入到艾滋病期,上述的各种症状进一步加重,免疫系统全面崩溃,面对外来的感染毫无抵抗之力,出现各种严重的综合病症。如果不治疗,艾滋病前期大约持续1-2年,艾滋病期也大约是1-2年。
机体的免疫系统遭到破坏后出现的多种疾病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症状、机会性感染、恶性肿瘤等等。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这是几种体液内的HIV病毒含量的示意图,我们可以看到血液内的病毒含量最高,其次是精液、阴道分泌液和羊水。
除了这些实验室的数据以外,流行病学证据也显示,艾滋病通过以下三种途径传播:
性传播,包括异性和同性的性行为,是艾滋病最主要和最危险的传播途径。血液传播,主要是通过共用注射器静脉注射或输入含艾滋病病毒的血液及制品等。母婴传播,被HIV感染的母亲可以通过胎盘、分娩、哺乳等途径将病毒传给胎儿或婴儿。这里提醒大家注意的是,母婴传播依然是一个病毒传播的过程,并不是基因层面的疾病的传递,所以我们说艾滋病是传染病,而不是遗传病。
同时大量研究也证实,共同工作劳动,一般生活接触、蚊虫叮咬、咳嗽、打喷嚏等等,不会传播艾滋病。
艾滋病的流行现状
1985年,我国发现首例输入性艾滋病病例至2018年历年HIV感染和艾滋病病例的报告显示,无论是HIV感染数。还是艾滋病的病例数,还是艾滋病的死亡数,均呈逐年上升趋势。截止到2019年10月,我国报告的存活的HIV感染者有90多万。
在这里想特别强调两个重要的概念,第一,冰山现象。艾滋病的潜伏期长达八到十年,这一时期的感染者无明显症状,除非主动检测,否则很难被发现,甚至连自己也不知道。也就是说,我们目前报告的人数只是露出海平面的冰山一角,还有大量的病毒携带者在海平面以下没有被识别。
第二,新报告病例并不等于新感染病例。当年新报告病例中,仅有一小部分是当年新感染的。换一个角度,当年新感染的病例中,也仅有一小部分是当年被发现报告出来了。这就是艾滋病报告中的晚发现问题。甚至有些感染者一经发现,即病人,也就是说报告的时候已经进入艾滋病期。
对于疾病的预防控制来说,不仅要及时发现报告病例,还要了解病例的主要传播途径。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HIV传播途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早期的以静脉注射毒品和经血液制品传播为主,转为现在的以性传播为主。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同性传播,这里主要指的男男同性传播占比迅速增长。而在男男同性传播HIV的人群中,年轻人占比非常之大。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由于好奇、寻求刺激的心理,发生不安全性行为的现象值得我们关注和重视。
艾滋病的预防和治疗
艾滋病预防
控制传染源政府提供免费的自愿咨询和检测,有关工作人员主动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排查高危人群及密切接触者,尽早发现HIV感染者。一经确诊HIV感染,我国政府提供免费的全程抗病毒治疗。切断传播途径提倡正确使用安全套,改变不安全的性行为,强制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加强血制品管理,打击吸毒行为,积极提供母婴阻断治疗等等。保护易感人群在青少年群体、大学生群体和重点人群中开展宣讲宣教工作,提高大家的自我保护意识。
艾滋病治疗
艾滋病不能治愈,但可以治疗。目前公认的艾滋病的有效治疗方法是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俗称鸡尾酒疗法,由美籍华裔科学家何大一于1996年提出,和博士因这一疗法的提出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
鸡尾酒疗法是通过三种或三种以上的抗病毒药物联合使用来治疗艾滋病,以减少单一用药的抗药性,最大限度的抑制病毒复制,恢复机体的免疫功能。如果感染者能长期坚持规律的服药,将体内的病毒含量控制在很低水平,那么他将不具有传染性。因此,对于艾滋病来说,治疗即预防。
2013年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科学上的一项研究显示,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抗病毒治疗覆盖率增加,艾滋病新发感染显著下降,抗病毒治疗覆盖率达到30%-40%的地区与小于10%的地区比较,HIV新感染减少38%。
面对HIV这个沉默的杀手,面对艾滋病这种可怕的疾病,要积极的预防和控制。面对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要给予更多的理解、尊重和关爱,鼓励他们坚持长期规范的治疗,控制病情,减少传播。
,
/uploads/",@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