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柏林病人”之后,世界上第二位成功被治愈的艾滋病患者可能已经出现,意味着艾滋病治疗取得重大突破。3月5日,这项研究成果正式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在此之前,全球唯一一位公认的艾滋病治愈者即“柏林病人”名叫蒂莫西·布朗,同时患有艾滋病和白血病的他于2007年在柏林接受化疗和干细胞移植,此后未检测到艾滋病病毒,他的艾滋病被认为已经完全治愈。也就是说,全世界第二位成功治愈艾滋病的患者可能已经出现。
据《科学》报道,此项研究在纽约一个名为AMFAR的艾滋病研究基金会资助下进行,该基金会自2014年起开始资助一批研究人员,对感染HIV病毒又罹患血液癌的患者进行干细胞移植,以便探究艾滋病治愈的可能因素。而“伦敦病人”正是40例研究对象其中之一。
如果“伦敦病人”成功治愈,意味着“柏林病人”带来的医学奇迹将不再是孤例。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艾滋病。
以下内容整理自尹烨所著《生命密码:你的第一本基因科普书》,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版权归作者及本书所有,转载请务必注明作品出处。
1959 年·刚果·金沙萨
1959 年,刚果还是西欧国家的殖民地。它日后的首都,这个中部非洲最大的城市—金沙萨,当时还被称作利奥波德维尔。
在当地,一名班图族(Bantu)男子被诊断出了镰刀型红细胞贫血症(sickle cell anemia),一种遗传因素导致的血液疾病。从他身上抽取的血样,存在了一个血清库中。
同年,在刚果万里之外的加拿大,一名小男孩基坦·杜加刚满6 岁。
1980 年·美国·洛杉矶
10 月,一场诡异事件发生了。
在加州洛杉矶的一所医院里,大夫们正在忙碌。他们接待了几位前来就诊的病患。事后证明,这些患者非比寻常。
曾经,这些患者十分健康,有些还孔武健壮。如今,他们却出现了各种症状。他们的喉咙里布满了白色凝乳状真菌,几乎阻塞了食管;肺部出现了肿胀,呼吸困难得接近窒息;身上生出了紫黑色的斑斑块块,仿佛周身被毒虫咬过一般……
诊断结果显示,他们的免疫系统几近崩溃。
医生们用上了当时最先进的医疗手段,希望能挽救这几条濒死的生命。然而回天无力,一名 33 岁的患者在发病仅仅 4 个月后,就在痛苦之中与世界告别。几乎在同一时间,在当地的西达赛奈医学中心(Cedars-SinaiMedical Center),一名 20 多岁的华裔见习医生也接触到了这样的怪病案例。他叫大卫·何,中文名是何大一。
1981 年·美国·亚特兰大
在洛杉矶医院,这种可怕的疾病的成因仍然扑朔迷离。医学界开始了正本清源的事后调查。
6 月,亚特兰大的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率先表态。在《发病率与死亡率周刊》(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ekly Report)上,它发表了关于这些怪病的报告。这种怪病有了历史上第一次正式记载。
1982 年,这种疾病有了名字: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immunodefi ciency syndrome)。根据其英文简称 AIDS, 人们将它称作“艾滋病”。几年后,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正式确认了导致艾滋病的元凶,一种被命名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 ciency virus)的病毒,简称 HIV。
科学家逐渐发现,HIV感染人体后,会在人体内高速复制,破坏支撑人体免疫功能的CD4-T淋巴细胞,导致其数量逐渐下降。免疫机能崩溃,人体便无法抵御各种疾病的侵袭,最终怪病缠身,彻底崩溃,等待这副皮囊的便只剩了死亡。
1984年·加拿大·魁北克
基坦·杜加死了。在有些人看来,他总算死了。
杜加的死因,是艾滋病引发的肾功能衰竭。在大众眼中,正是这位万恶的“零号患者”,将可怕的艾滋病从非洲带到了北美。
死前4年,医生警告杜加:他染的怪病会通过性接触传播。然而,这名加拿大空乘人员玉树临风,潇洒倜傥。据杜加自己估计,他每年都会有100多名性伴侣,一生的性伴侣总数超过2500名。整个北美都遍布了他寻欢的足迹。
医生不断劝诫,他却充耳不闻,继续寻欢作乐,直至死去。
1996 年·美国·纽约
美国《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揭晓了,得奖的是何大一。
作为著名的“鸡尾酒疗法”(cocktail therapy)的发明者,这一殊荣他当之无愧。迄今,这一疗法是控制艾滋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这一疗法的发明基于一种观察:在传播和繁殖过程中,艾滋病病毒变异非常迅速;一旦病毒产生耐药性,药物便失去所有效力。何博士想出了“以三敌一”的新招。联合使用三种或以上的抗病毒药物,通过施加不同的选择压力,共同治疗艾滋病。病毒纵然机变百出,也很难拆解排山倒海又扑朔迷离的攻势。
病毒的复制被抑制住了。这个发现轰动了整个医学界。
何博士将这一疗法和相关成果专利以专利费每年 1 美元的价格转让给了中国,这一无私的决定使得中国患者受益至今。
1998 年·美国·纽约
那份几十年前在刚果留下的血样有了化验结果。研究小组惊讶地发现:早在 1959 年,那名班图族男子已是 HIV 携带者。也许,在20 世纪 30 年代甚至更早的时候,HIV 感染就已经发生。
HIV 的自然宿主应当是非洲的猿类。人类是如何染上的?学界有各种各样的说法。
有人认为,某些非洲居民沾了猴血,从而感染了病毒—除了吃烟熏绿猴外,把猴血注入体内,刺激性欲,也是当地原住民历来的忠实信条。
又有传闻说,非洲丛林中发生过不伦,继而将病毒引入。同时,当地那些从事野生动物交易的人,不时会被吸血厩蝇叮咬,染上一些猩猩身上的病毒也在所难免。
然而,全球化的推进将这种疾病的辐射范围迅速扩大了。通过全球人口流动性最大的美国,艾滋病迅速暴发、蔓延艾滋病治愈,其触角伸向了全球几乎每一个角落。
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HIV发现者
2008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的发现者哈拉尔德·楚尔·豪森,以及艾滋病病毒(HIV)的发现者索瓦丝·巴尔–西诺西与吕克·蒙塔尼。
巴尔–西诺西和蒙塔尼均就职于位于法国的巴斯德研究所。1981年,在新型免疫缺陷疾病蔓延全球之际,他们投身于寻找疾病元凶的队伍当中。通过观察处于AIDS早期阶段的患者,他们发现患者的淋巴结明显增大。1983年1月,他们通过体外培养一位早期的艾滋病患者的颈部淋巴结病理组织,发现了逆转录酶的活性,后续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了新的人类逆转录病毒颗粒,并将其命名为“淋巴腺病相关病毒”(LAV),这即是后来被证实导致AIDS的病毒。
HIV 的发现者头衔之争
虽然诺贝尔奖委员会认定巴尔 – 西诺西和蒙塔尼是 HIV 的发现者,但是这个头衔的归属却在学术界争论了几十年。头衔的另一个争夺者是美国国家肿瘤研究所科学家罗伯特·盖洛。盖洛是人类逆转录病毒研究的先驱,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了体外培养人 T 细胞方
法的科学家,该方法为后续艾滋病病毒的发现奠定了基础。1984 年,盖洛和美国卫生与人类服务部宣布,他们发现艾滋病病毒是一种新型人类嗜 T 细胞病毒(human T-cell lymphotropic virus,HTLV),并将其称为 HTLV- Ⅲ。他们把论文发表在 1984 年 5 月的《科学》杂志上,还同时宣布开发出了检测艾滋病病毒的方法并申请专利。1985 年5 月,美国专利局授予该专利。
蒙塔尼在研究盖洛的基因组序列资料时发现盖洛的成果竟与自己研究的 LAV 存在极大的相似性,于是发表声明指责盖洛剽窃他们的研究成果。关于艾滋病病原优先权以及诊断技术的专利权的争论在大西洋两岸不断升级,并演变成一场国际官司。双方各执一词,法庭一时难以做出判决。鉴于存在争论,1986 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公报,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会议决定,将这种病毒改称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 HIV。艾滋病血清检测的专利权归法美两国共享。
2016 年·美国·图森
这一年,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研究人员在《自然》杂志上发文,替“零号患者”基坦·杜加平反了。
此时,杜加已经过世32年了。在最后的岁月里,因为私生活混乱,他造成了大范围的感染,一直广受指责,他的生平故事还被拍成了电影。
他放纵的生活也许让很多人染上了这种世纪绝症,但是他并非艾滋病的“零号患者”。刚果男子比他更早感染HIV自不必说,他甚至不是第一个把HIV带到美洲的人。
在2016年发表的这一研究成果中,研究人员利用基因手段检测了杜加的血样,并与其他几个样本进行了比较分析。他们发现北美最早的艾滋病患者应该另有其人—一位20世纪70年代的纽约人。
多情的杜加替真正的“零号患者”背了锅,而这一背就是30多年。
2018·世界·可控的慢性病
今天,艾滋病早已被大多数人所熟悉。提起艾滋病,很多人都会想到死亡、传染病、滥交、卖血、鸡尾酒疗法、红丝带这些关键词,也会充满恐惧,避之不及。
(注释:红丝带是对HIV和艾滋病认识的国际符号,代表了关心、希望和支持。这一标志被越来越多的人佩戴,用来表示他们对艾滋病患者的关心和支持。)
然而,数据不会骗人。虽然和人类纠缠了几十年,感染了约7800万人,夺走了超过3500万人的生命,但在全人类的共同努力下,艾滋病的“战绩”开始一路下滑。
HIV感染人数在2005年达到了峰值,但因病而死的人数已经下降了 45%。2015 年,近 1600 万名感染者得到了有效的治疗,这一数据比起 5 年前已经翻了一倍。
存活 30 年以上、至今仍在世的感染者也不乏其人:美国的传奇跳水运动员—“空中英雄”洛加尼斯,南非国家大法官埃德温·卡梅伦 ,NBA(美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历史上最具观赏性的球员之一—“魔术师”约翰逊 ……
这一切,都是因为艾滋病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手段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只要及时得到有效治疗,并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生活方式,患者都能做到带毒生存,甚至可以长期不发病,生活质量也能逐渐提高。艾滋病也就和一般慢性病相去无几。
更令人欣慰的是,历史上还出现了第一例治愈的病例。身在柏林的蒂莫西·雷·布朗便是这个不幸而又幸运的人。靠着抗逆转录病毒疗法,他的艾滋病病情得到了控制。然而天有不测云,他又不幸患上了白血病。
医生想出了两全的办法:给他移植一位 CCR5 基因突变者的骨髓干细胞。有极少数的白人天生携带CCR5突变基因,他们的T细胞表面缺乏接受HIV的受体,能将HIV进入免疫细胞的通路堵死,所以这类患者天生不会感染艾滋病。依靠干细胞移植,便有望治愈他的白血病;依靠干细胞中的CCR5突变基因,可让艾滋病在他体内绝迹。事后证明,这个几乎异想天开的思路是合理的。两次手术后,蒂莫西神奇地康复了。而同样的疗法后来虽又多次被尝试,但奇迹也仅此孤例而已。
纵使没有蒂莫西的运气,也不必垂头丧气,不断进步的科技总会带来新的疫苗、药物和疗法,带来新的痊愈希望。要相信,黑夜无论怎样漫长艾滋病治愈,白昼总会到来。
尾 声
艾滋病在中国最主要的传播方式曾经是吸毒人员静脉注射。然而,时代的变化让中国变得和世界其他地方一样—性传播成为艾滋病最主要的传播方式。
从2011年开始,中国青少年艾滋病新增感染病例以每年超过30%的速度增长。在15~24岁的群体中,通过性传播方式感染艾滋病的患者占到96%,而男性同性传播者则占到57%。
因此,防治艾滋病,就得从这里入手。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防止包括艾滋病在内的性传播疾病的“ABC准则”:A是节制性欲(abstinence),B是忠诚(be faithful),C是记得戴安全套(condom)。先靠理智管控,再靠道德约束,最后采用物理隔绝。如此层层设防,让人闻风丧胆的 HIV 也就难以钻空子了。
不必“谈艾色变”,亦不可掉以轻心。人生于世,对他人负责,便是对自己负责。
/uploads/",@me) /}